歷史資料支撐:
解密檔案1:SCR-270雷達技術手冊(節選)
來源:美國陸軍通信兵《SCR-270操作指南》1941年
解密檔案2:珍珠港通訊記錄(節選)
來源:美國國家安全局《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通訊記錄》1972年
解密檔案3:泰勒上尉戰后證詞(影印件)
來源:美國海軍檔案《珍珠港事件聽證會記錄》1942年
解密檔案4:洛克哈特退伍軍人聽證會記錄(節選)
來源: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1944年珍珠港事件聽證會》1945年
解密檔案5:洛克哈特遺孀捐贈日志(影印件)
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珍珠港事件未公開文件》2016年
1941年12月7日清晨7時02分,美國夏威夷瓦胡島奧帕納雷達站,兩名年輕雷達兵約瑟夫·洛克哈特和喬治·埃利奧特盯著屏幕上一片詭異的綠色光點——這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密集飛行編隊。
「長官,屏幕上全是飛機!」洛克哈特抓起電話,聲音顫抖。
電話那頭,值班軍官克米特·泰勒上尉漫不經心:「別緊張,那是從加州飛來的B-17轟炸機群。」
這句話,改變了歷史。
01
清晨五點半,奧帕納雷達站的混凝土掩體內,SCR-270雷達設備發出低沉的嗡鳴聲。
二十歲的約瑟夫·洛克哈特揉了揉眼睛,他和搭檔喬治·埃利奧特已經在這座山頂雷達站值了一夜班。
按照慣例,他們的輪值應該在早上七點結束,但接班的雷達兵還沒有到。
「再等等吧。」埃利奧特打了個哈欠,「反正也沒什么事。」
洛克哈特點點頭,轉身去檢查雷達屏幕。
這臺SCR-270雷達是美軍最新裝備,綠色的熒光屏上通常只有幾個微弱的光點——那些是島上的飛鳥或者偶爾路過的民用飛機。
但是這一次,洛克哈特的手停在了屏幕前。
「喬治,你過來看看。」他的聲音有些不對勁。
埃利奧特走過來,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點正在向島嶼方向移動。
「這是怎么回事?」埃利奧特皺起眉頭。
洛克哈特趕緊檢查設備,調整旋鈕,重新校準。
光點依然在那里,而且數量龐大。
「這些光點的密度...」洛克哈特用鉛筆在紙上快速計算,「至少有五十個,不,更多。」
埃利奧特湊近屏幕:「方向是270度,距離...大約130英里。」
洛克哈特再次檢查設備,確認所有指示燈都正常。
「這絕對不是設備故障。」他斷定。
埃利奧特看了看墻上的時鐘:「七點零二分。我們應該報告這個情況。」
洛克哈特拿起連接指揮部的電話,但聽筒里只有忙音。
「該死,又是轉接。」他放下電話,重新撥號。
這是奧帕納雷達站最大的問題之一——與珍珠港指揮部的通訊需要通過三個不同的部門轉接,每次都要等待。
洛克哈特一邊等待,一邊盯著屏幕上的光點。
它們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向瓦胡島逼近。
02
電話終于接通了,克米特·泰勒上尉的聲音從聽筒里傳出來。
四十歲的泰勒是個經驗豐富的軍官,在太平洋服役已經十五年。
這個周日的清晨,他原本計劃在值班結束后去打高爾夫球。
「洛克哈特,什么事?」泰勒的聲音聽起來有些不耐煩。
「長官,雷達屏幕上出現了大量飛行目標,數量超過五十架,正在向我們的方向飛來。」洛克哈特盡量讓自己的語氣顯得冷靜。
「方向和距離?」
「270度,現在距離大約120英里,速度每小時200英里。」
泰勒在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鐘。
「今天有B-17轟炸機從加州飛來,一定是它們。」他說。
「但是長官,數量...」
「洛克哈特,」泰勒打斷了他,「我知道今天的飛行計劃。那些是從漢密爾頓機場飛來的B-17重型轟炸機。別緊張。」
「可是長官,我們看到的光點數量遠遠超過...」
電話那頭傳來忙音。
洛克哈特愣愣地看著電話聽筒,然后轉向埃利奧特。
「他說那些是B-17轟炸機。」
埃利奧特搖搖頭:「但是B-17轟炸機一個編隊通常只有十二架,我們看到的光點至少有八十個。」
洛克哈特重新盯著雷達屏幕。
光點繼續向島嶼逼近,現在距離只有一百英里了。
「我們應該再打一次電話。」他說。
但是在泰勒上尉的辦公室里,情況卻完全不同。
泰勒確實知道有B-17轟炸機計劃在今天從加州飛來,但他沒有詢問雷達顯示的確切數量。
作為一名老兵,他習慣于依靠經驗做出快速判斷。
在他看來,雷達是一項新技術,這些年輕的雷達兵經常會因為設備故障或者天氣干擾而產生誤報。
而且,這是星期天的早晨,誰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攻擊呢?
泰勒重新拿起高爾夫球桿,準備離開辦公室。
但他沒有想到,SCR-270雷達的技術手冊中明確寫著:這種雷達無法區分敵我機型,只能顯示飛行目標的位置和數量。
而這個關鍵信息,從來沒有人告訴過他。
03
同樣是在這個星期天的清晨,距離奧帕納雷達站二十英里的珍珠港海軍情報處,一名值班軍官正在處理夜間截獲的通訊。
海軍上士威廉·芬奇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三年,專門負責破譯日軍的無線電通訊。
凌晨五點四十分,他的設備截獲了一段特殊的信號。
這是來自日軍偵察機的通訊,代號「風語者」。
芬奇快速破譯出了信號的內容:「目標區域天氣晴朗,能見度良好,建議按計劃執行。」
這段通訊本身并不算特別,但芬奇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信號的強度和方向表明,發送者距離珍珠港非常近。
他在報告上寫下了自己的判斷:「疑似攻擊前兆,建議提高警戒等級。」
但是當報告送到情報處主任辦公室時,海軍中校羅伯特·希金斯看了一眼,皺起了眉頭。
「芬奇上士的判斷過于主觀,」他在報告上批注,「缺乏確鑿證據。這種偵察活動在太平洋很常見,不足以構成威脅判斷。」
希金斯將報告的優先級標記為「C級」——最低級別。
按照海軍的規定,C級情報需要經過三個部門的審核才能傳達給前線部隊。
第一個部門是情報分析科,負責驗證情報的真實性。
第二個部門是作戰計劃科,負責評估情報的軍事價值。
第三個部門是通訊科,負責將情報傳達給相關單位。
每個部門的處理時間是十五分鐘。
當芬奇的報告最終送到奧帕納雷達站時,已經是早上七點三十分。
此時,距離洛克哈特第一次發現雷達光點,已經過去了二十八分鐘。
而更關鍵的是,當通訊科的傳令兵到達奧帕納雷達站時,洛克哈特和埃利奧特已經看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景象。
雷達屏幕上的光點已經分散成了幾個小隊,正在從不同角度逼近瓦胡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