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網都在玩梗:“領導說過最離譜的話”——領導讓我找胡歌拍個反詐視頻,而胡歌真的來了。胡歌緊急發聲:是真的!否則我成“阿詐里”(騙子)了!看到上海803反詐的成功,全國各地的公安領導都開始行動起來了,其中被點名最多的,就是剛開通抖音賬號不久就漲粉2000多萬的周杰倫:周杰倫,警察叔叔找你寫反詐歌曲!
這場看似娛樂化的互動,實則揭開了新時代公共服務傳播的一個真相:在這個人人都是“低頭族”的時代,連反詐宣傳都得學會“刷存在感”了。
公安部門用“追星”的方式撬動年輕人關注,確實帶來了破圈效應。數據顯示,相關話題閱讀量3天破8億,轉發量超500萬。這種“流量邏輯”的精準運用,讓反詐知識突破了年齡與圈層的壁壘。年輕人突然發現,原來警察叔叔也會玩梗,反詐宣傳也能這么“下飯”。這種轉變背后,是公共服務傳播從“我說你聽”到“我們一起玩”的深刻進化。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明星資源稀缺,參與度參差不齊,部分明星對公共議題的參與仍顯保守。更不要說很多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他們更相信街坊鄰居而非明星,若反詐宣傳過度依賴明星,一旦流量退潮,宣傳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浙江嘉興穆河社區給出了另一種答案。社區干部戴上灰白假發,用方言演繹“6000元買保健品”的真實案例,大爺大媽們看得直拍大腿:“這不就是隔壁老王家的事嘛!”這種“土到極致就是潮”的傳播,恰恰擊中了反詐宣傳的要害——不是誰來說,而是怎么說才能讓人聽得進去。
明星效應和土味短劇看似兩極,實則殊途同歸。前者用星光吸引眼球,后者用煙火氣打動人心。就像做菜,年輕人喜歡網紅餐廳的精致擺盤,老人家更認可巷口小館的家鄉味道。反詐宣傳要真正奏效,就得學會“看人下菜碟”。
這場傳播變革中,最值得玩味的是角色的轉換。過去是公安單方面“普法”,現在變成了網友幫公安@明星、社區居民主動提供詐騙案例。在嘉興那個拍短劇的社區,老人們茶余飯后都在討論:“下集該演哪種騙局?”這種參與感,讓反詐從“要你知道”變成了“我要知道”。傳播學上有個“自己人效應”,當信息來自信任的渠道,說服效果能提升300%。這或許解釋了為什么社區干部演的短劇,比專業演員拍的宣傳片更讓老人上心。
這場周杰倫被“全網通緝”的狂歡,最終指向一個更深刻的命題:公共服務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答案或許就藏在上海反詐賬號那句“評論區@出你想看到的明星”里——把選擇權交給群眾,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說話。就像教孩子認字,與其強迫他背字典,不如給他一本愛不釋手的漫畫書。
反詐宣傳的終極目標,不是制造一場流量盛宴,而是讓每個群體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場景里,建立起防騙的“心理抗體”。無論是周杰倫的歌,還是社區大媽的戲,只要能讓人在遭遇詐騙時多一秒遲疑,就是成功的傳播。
最好的反詐宣傳不是讓人記住口號,而是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家人之間的提醒、街坊鄰里的共識。當防騙成為全民習慣,詐騙分子才會真正無處遁形。這既需要頂流明星的“星光”引路,也離不開社區大媽的“煙火”暖心。 □丁慎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