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文化遺產數字化已成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成為推動全球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途徑。為促進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中國文物報社與世界互聯網大會計劃開展《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2025)》征集活動。本次征集由世界互聯網大會主辦,中國文物報社負責具體實施。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征集范圍
(一)申報主體
政府部門及依法成立的國際組織、社會團體、文博單位、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及其他有關單位均可申報,鼓勵跨領域聯合申報,但須明確主申報方并附雙方合作有效證明文件。
(二)申報條件
1.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2.案例應符合《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2025)》征集分類相關要求。
二、申報方式
申報材料將用于宣傳、展示,材料內容須保證無著作權、版權爭議。通過電腦端登錄(首次登錄需自行注冊賬戶),申報入口如下:
https://awards.wicinternet.org/
申報截止時間:2025年7月31日18:00(UTC+8)
三、申報要求
1.申報單位須按要求提交中英雙語版案例標題、所屬分類、關鍵詞、案例背景、案例的創新實踐、案例的實踐效果、案例未來前景及工作計劃等內容。
2.提交表現相關工作內容的圖片(5-10張),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3.可同步提交介紹視頻一份(時長不超過5分鐘),MP4格式,分辨率為1920X1080,小于500M,用以了解項目內容及案例推廣宣傳。
4.提交橫版、豎版項目宣傳海報各一份,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5.申報案例內容無意識形態問題,且所有數據不屬于涉密范圍,均可以公開發布。
四、結果發布
經專家遴選后的入選案例將收入《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2025)》,并在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的相關會議論壇發布。入選案例有關負責人將有機會受邀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等重要會議活動,獲得專屬發布展示機會,還將有機會與全球政企學研專家學者開展交流合作。
五、注意事項
(一)內容契合申報類別
申報單位可選擇一個領域或多個領域下的分類進行申報,每個領域選擇一個具體案例。領域選擇參考征集范圍。
(二)內容撰寫清晰詳細
要求框架完整、邏輯清晰,內容豐富、言簡意賅。案例申報方須保證申報內容真實、準確,避免虛構。案例實施過程中如有其他參與機構,須如實完整填寫。
(三)證明材料要求
文件標注信息清晰,大小適中。避免上傳材料過大導致下載審核困難。
六、活動咨詢
《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2025)》征集分類
一、文化遺產保護方向
(一)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1.數字化采集與記錄: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多視角三維重建(傾斜攝影)測量、結構光掃描等技術,獲取文物、建筑、遺址的高精度三維空間信息
2.數據處理與重建:利用AI或手工建模還原破損文化遺產的原始形態
3.數字化存儲與管理:建立文化遺產數字檔案庫
4.研究與分析:通過算法分析文物年代、風格或預測退化趨勢,如壁畫病害識別
5.保護與監測:通過數字化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溫度、濕度、震動等環境因素對文物的影響
6.影像及文本采集與挖掘:通過數字化技術,采集古籍(包含傳世文獻、出土文獻、現代整理古本籍)中的影像及文本信息,并進行標引、內容整理與知識挖掘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
1.數字化研究與保護: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影音記錄、動作捕捉、多模態采集、數據研究
2.數據處理與存儲:數字化歸檔、元數據標注等
3.虛擬再現與傳播:利用數字孿生或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沉浸式體驗非遺場景
4.活態傳承與教育:利用AI輔助傳統技藝學習及通過體感游戲、全息投影等方式提升交互體驗
5.創新應用與產業化:利用生成式AI,如AIGC輔助非遺藝術創作
二、考古方向
(一)考古調查與勘探
1.遙感技術(RS):利用衛星影像、無人機航拍、激光雷達(LiDAR)掃描獲取地表特征信息,如隱藏的古遺址、墓葬群
2.地球物理探測:磁力儀、探地雷達(GPR)、電阻率成像等數字化設備輔助無損勘探
3.GIS空間分析:整合地理數據,分析遺址分布規律,如良渚水壩系統的空間建模
(二)考古發掘
1.三維記錄與建模:通過多視角三維重建、三維激光掃描記錄發掘現場和文物出土狀態,三維激光掃描記錄發掘現場和文物出土狀態,實時生成探方、地層、遺跡的3D模型
2.數字化田野記錄:結構化數據庫管理出土物信息(材質、成分、位置、年代等)
3.實時監測:傳感器監測發掘環境的溫濕度、震動,防止文物受損
(三)文物與遺跡
1.高精度文物建模:微距攝影、CT掃描,如青銅器內部鑄痕分析、結構光掃描獲取文物細節
2.虛擬修復與復原:利用AI算法輔助進行破碎文物拼接修復
3.材質與年代分析:X射線熒光(XRF)、碳-14測年等數據的數字化整合與可視化
(四)考古研究與分析
1.大數據與AI應用:機器學習識別器物紋飾風格,自然語言處理(NLP)分析古代文獻或碑刻
2.數字孿生與模擬:構建遺址動態演變模型、虛擬實驗復原古代工藝
(五)數字化存儲與管理
1.考古數據庫:包括但不限于建立標準化數據庫,如中國考古網,整合發掘報告、文物數據、影像資料
2.區塊鏈存證:確保考古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如重要文物的出土記錄
3.云平臺共享:跨機構協作研究,如全球巖畫數字化檔案庫
三、展示利用方向
(一)數字展覽展示
1.虛擬現實技術: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
2.沉浸式展示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
3.交互式體驗裝置:觸控屏、體感交互,結合投影與傳感技術動態展示,如社交媒體互動墻,觀眾留言、拍照實時投影到展館屏幕等
4.藏品數字展示技術:高精度3D掃描文物,支持360°旋轉、分層查看等
5.動態可視化:如用數據可視化圖表展示考古發現、文化傳播路徑、地理變遷過程等
(二)數字管理
1.觀眾行為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通過Wi-Fi探針、攝像頭統計人流熱點,優化展線設計,AI分析觀眾停留時長、互動偏好等
2.數字化票務與安防:通過人臉識別驗票、智能監控系統預警異常行為
(三)數字服務
1.數字服務平臺:如敦煌“數字藏經洞”數據庫平臺、“中華古籍資源庫”等
2.知識服務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提供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知識化服務平臺
3.智慧導覽:包括但不限于手機App或小程序提供個性化路線推薦、語音講解等
4.數字傳播與教育:云展覽平臺、遠程教育平臺、數字文創衍生品開發等
5.文物活化利用:文物數字化舞臺展演、文物數字化衍生品、文創產品等
關于征集《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2025)》案例的通知(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
▍圖文來源:廣西文化和旅游廳
▍圖文整理:宣傳和對外交流科
▍文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權,請聯系文旅君署名或刪除。
(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出品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