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曉暉
“九江近代史料研究”系列作為“九江文史”下的子欄目,致力于深入挖掘早期報刊書籍、檔案文件、歷史照片、地圖等原始史料,并結合當代視角加以解讀,力求多維度展現(xiàn)九江近代歷史的真實風貌。
續(xù)前篇:《九江近代史料 | 九江的女校,1937年(上)》
【正文】
功課的鞭子,機械的生活,她們常覺得無聊,因此她們在功課以外,還有三個希望:
一、希望四月一號到,四月一號是外國的說謊的時候,上自校長,下到用人,都可以彼此相騙相欺,誰把校長騙到了,誰就是本領高。
二、希望六月三十日到,六月三十日是學校結束的日子,同時還有一個"Class Day"*,即是畢業(yè)班的表演,全校都是客人,只有畢業(yè)班才是主人。
三、希望十二月二十五號到,十二月二十五號是"圣誕節(jié)",即是耶穌的生日,學校要放假三天,朋友,級友彼此送禮慶祝。
學校最獎勵,認為榮耀的是得第一名的學生,因此同學中,爭頭名的風氣比任何學校厲害,為了爭頭名的空氣濃厚,讀死書的多,因此學生的成績較其他校高出幾倍,畢業(yè)后,出去考大學,可說是不成問題的。
近幾年來,因立了案*,校長的位置,也由洋人而輪到中國人了,名字也改為九江儒勵女子中學了,為了社會之不景氣,經濟之恐慌,美國也沒有津貼,聽說學生也沒有以前多,學校亦不如從前的發(fā)達了,這正像一個上了六十歲年紀的人,精神不如壯年時代的雄厚!
儒勵女中課室樓,1933 年 圖源《九江老照片》
【注釋與解讀】
* Class Day:畢業(yè)日。在歐美學校的傳統(tǒng)中,畢業(yè)日尤為受到重視。據(jù)那個時代的回憶記載,儒勵、諾立兩校的畢業(yè)典禮上,畢業(yè)班的學生們要進行才藝表演,那是她們最榮光的時候。
* 立案:為了從教會手中收回教育主權,民國政府多次嘗試對教會學校加強管理。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陸續(xù)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形成了以“私立”“中國人控制”“教育與宗教分離”為基本原則的教會學校管理體制,要求所有在華的外國教會學校必須向中國政府注冊立案。
“立案”,亦稱為“教會學校立案”,指的是由教會或宗教團體設立的學校,向政府主管教育部門登記注冊,以獲得合法辦學資格的程序。
1928年,華籍吳懋誠女士任儒勵女中校長。1931年,儒勵女中(含中小學)呈請教育部立案,后更名為“九江儒勵女子中學”。
(二)諾立之開辦,是后在儒勵二十余年,自從儒勵開辦后,學校之發(fā)達和洋教勢力的擴張的確是使那些洋人更紅了眼。一班美國傳教士,覺得洋教只有小姐們享受,太太們沒有機會去享受,未免美中不足,因此又捐了一筆款子,創(chuàng)一學校,為紀念捐款人(Mr. Knowles),諾立先生*,就叫諾立書院,專收二十歲以上的已婚婦女,有了孩子的,也可以帶進去,不過是沒有小孩子的人分開住。
課程多是圣經之類,如四福音,摩西王經,創(chuàng)世記等*,理化,國文等卻是選科,六年畢業(yè),畢后,多半是由校長派到各小地去布道。
同學間的感情很深,年紀大的,大家叫她大姐,年紀小的,大家呼她小妹,學生除上課外,其他的活動,大半是祈禱會,說經會,青年會等的組織,她們的工作,多是到農間去布道。
學生的生活,和他校差不多,只有一件特別的事,就是學生防鬼的工作忙,聽說該校從前是一個古廟,四周都是野墓,就是現(xiàn)在她們的宿舍,還是靠近一個大山,每夜總有鬼出來壓人,有的說是"",有的說是"老鷹精",鬼壓人都是輪流的,每夜一人,到了晚上九時左右,學生們就忙得拿圣經,菜刀,寶劍,紅褲子,紙傘等,有的放在枕頭底下,有的放在被子上,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鬼最忌諱的。
狐貍精
聽說在一個秋天的晚上,一個黑東西自窗外飛進來,一個知道魔法的學生,即時把頭發(fā)咬至口里念魔法,那個東西就變成一只大"麻鷹",不動地登在地板上,但不久,又有人發(fā)現(xiàn)過狐貍似的東西,到底是"",還是"老鷹精"?這倒沒有人知道。
狐貍精
近來該校也立案了,校長也換成中國人了,名稱也改為諾立神道女校,但不算是正式中學,只是一種補習的性質。
諾立女書院師生春游照,1924年 圖源:我的外婆夏德貞
【注釋與解讀】
* (Mr. Knowles)諾立先生:應該是 Ellin J. Knowles,一位美國女士。
* 四福音,摩西王經,創(chuàng)世記等:《圣經》中的部分章節(jié)。
作者對九江女校的情況極為熟稔,但這一段關于諾立女書院的講述卻顯得頗為困惑。諾立女書院作為江西最早創(chuàng)辦的女子學校之一,因在抗戰(zhàn)時期停辦,其歷史未能傳承,致使后人對它的記載模糊不清。那么,它從一開始就是為這些太太們設辦的嗎?
顯然不是。在某個時期,諾立女書院的生源質量與隔壁的儒勵女校是旗鼓相當?shù)?。甚至,諾立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名氣之大還曾超越過號稱“江西第一女?!钡娜鍎睢H舉兩例:中國近代女性解放運動先驅劉王立明,以及中華護士學會會長、被譽為“中國護士之母”的伍哲英,均曾就讀于諾立。
然而,本節(jié)中不可理解的錯誤是,諾立女書院并不僅僅是給“嫂兒們”開設的。
1893年,女傳教士郭愷悌(Kate Louise Ogborn,1862—1932)開辦了一所女子圣經培訓學校(Bible Training School),該校是面向已過上學年齡的女性。1903年,郭愷悌前往南昌開辦了葆靈女子中學(Baldwin Memorial High School,今南昌市第十中學)。
位于今港務局宿舍內的諾立書院遺址 筆者攝于2025年3月
約在 1907 年,著名女傳教士胡遵理(Jennie V. Hughes,1874—1951)將九江女子圣經培訓學校更名為諾立神道女校(俗稱諾立女書院)。
1911年,新學校竣工,校址在現(xiàn)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對面、九江港務局宿舍內。
諾立女書院招收的學生年齡與儒勵女中相同。此外,諾立還開辦了職業(yè)學校,名為“九江私立諾立女子初級家事職業(yè)學?!保淌谂腼?、編織、縫紉、刺繡等技能。
本文中介紹的“諾立女?!保@然是最早開辦的“九江女子圣經培訓學?!保皇恰爸Z立女子初級家事職業(yè)學?!?。但本文發(fā)表于 1937 年,描述對象的年代差了三十年。
至于本節(jié)中所講“鬼上身”的故事,卻是頗為生動。如果您熟悉《聊齋志異》,大概就能明白:所謂“鬼上身”,多半發(fā)生在已婚或有性經驗、同時又處于封閉壓抑環(huán)境中的女性身上。其中的原因,這里就不多做解釋了。至于諾立這幫“嫂兒們”,每天晚上來上演如此刺激的“鬼上身”,真讓人忍俊不禁。
正在上課的諾立女子神道學校的教師和學生 圖源:裴敬思家族網站
(三)女師的開辦,是在光復以后,那時地點是環(huán)湖馬路,叫做九江縣立女師*,房子很小,學生又少,經費又困難,設備都不全,中間曾關過二次門的,到了民國二十年,由省政府之許可,遷至現(xiàn)今地址,改為江西省立第三女子中學,收費低,學生校內校外,一律著制服,冬天是青褂黑裙,夏天是白褂黑裙。
學生的自由太甚,功課又不緊,教員又不認真,因此學生的成績十分低劣。
學生課外的活動太多,如自治會,體育會,文學會,話劇社等的組織,但缺乏指導的人,做事常出軌外,因此也沒有什么成績。
民國二十二年的初次會考*,完全失敗,后經教育廳之令,改為九江女師,每年的經費由省政府津貼。
近幾年來,建設和管理方面,都有了大的進步,學生也多起來了,成績也提高了,光明的前程,也像在開始了。
總之九江的女校,是如此的大概,自然還有許多是和別地的女校一樣,有優(yōu)點,有劣點。至于一校的興起,和一校的衰落,乃是天演公例,但希望辦教育的當局,能本著教育的方針,多努力,打破目前的難關,大家同攜手,走上光明之途,不但是學子們的幸福,同時也是教育者之光榮!
【注釋與解讀】
* 民國二十二年的初次會考: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民國政府頒布《中學規(guī)程》,當時規(guī)定中等學校學生必須經“入學試驗”方準入學。民國的會考,等同于現(xiàn)在的初升高考試。而在此之前,考試由各校自辦,單獨招考。
1933年的會考對民國初高中教育的影響極大,也迫使各校按照會考的指揮棒組織教學。舉個例子,同文中學作為江西最早的教會學校,極重視素質教育,包括體育鍛煉,同文足球隊號稱江西第一。但會考舉辦后,校方立即按照新標準進行教學,一批足球水平高但成績不佳的學生或者被開除,或者被迫轉學,同文足球的傳奇故事至此終結。這段故事將在筆者明日發(fā)布的有關九江足球歷史的文章中詳述。
關于九江女師,見《九江文史 | 從九江女師到九江師范(上)》《九江文史 | 從九江女師到九江師范(下)》,本文敘述有些問題。九江女師的歷史沿革簡述如下:
1903年成立九江中學堂;1912年改九江中學校,后改為江西省三中。
1927年改為省立九江中學,同年分為省立四中(男生部)和省立第三女中(女生部)。前者是九江一中的前身,后者在1933年會考失敗后改為九江女師。
白褂黑裙(夏季校服)與青褂黑裙(冬季校服) 圖源:淘寶
九江女師校內校外都穿的制服,冬夏兩季大概是上圖的模樣,如今Cosplay的那種青褂短黑裙、露大腿、夏天穿的所謂民國校服,顯然是扯淡,那個時代任何正經女性服裝,都不會露出膝蓋以上,包括旗袍,凡是露大腿,都是干那行的。
最后說說三校的結局。本文發(fā)表于1937年,1938年日寇入侵九江,女師內遷贛南,抗戰(zhàn)結束后返回九江,繼續(xù)辦學,后為九江師范學校,今九江職業(yè)大學;儒勵部分內遷至四川,留在九江的諾立與儒勵合并為儒諾女中,后停辦,故諾立女中歷史終結??箲?zhàn)結束后,四川儒勵返回九江繼續(xù)辦學,解放后中學并入同文,附小成為現(xiàn)在的雙峰小學。
儒勵女中學生做柔軟體操,1933 年
九江女中的教會派與國立派(本文中稱教外派)的變遷,也是民國中學教育發(fā)展的縮影。早期教會辦學時,憑借著國外的資金、先進的教學體系、英文教學的優(yōu)勢,儒勵、諾立這類教會學校具有極強的優(yōu)勢,是官僚、富商、紳士家庭小姐們的當然性選擇。而清末國力羸弱,教育又處在轉型期,故國立中學辦學水平很差,只能吸引各縣區(qū)貧家子弟來就讀。
然而,隨著民國起對教育的逐年重視和投入,尤其是1927年南京民國政府開始統(tǒng)一教科書、組織會考,并要求教會學校注冊,教會學校(都改為私立學校)所獲得的國外資金大幅度減少,其辦學優(yōu)勢漸弱,而國立中學的辦學體系卻逐漸成熟,所受到的教育扶植也遠遠高于教會學校。
抗戰(zhàn)的洗禮、打掉了一批教會學校(如諾立女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統(tǒng)區(qū)的大蕭條,更使得教會學校的優(yōu)勢全然不存。解放后,中國政府從私立學校中收回教育權,抗美援朝后驅除全部外國教師,后面就不用說了。
儒勵小學全體學生合影,1933 年
獲得最大投入的,永遠是嫡系的省立學校,清末是這樣,民國是這樣,解放后更是這樣,這些學校百年來歷盡艱辛,是國人辦教育的典范,也總是一座城市里的“卷王”。譬如九江一中、九江小學。
很多學校如今人們都不知道它們當年是教會創(chuàng)辦的。但無論經歷多少次換血,它們依然保有一些卓爾不群的基因,在師生之間悄然傳承。譬如同文中學、雙峰小學。
我是不是說太多了?
(全文完)
【后記】
幾個月前,筆者發(fā)表了一篇解讀文章——《故紙舊影話九江 | 《江西九江的農村婦女》1937年》。該文的作者也是胡志明,同樣刊登于《婦女共鳴》雜志。在那篇文章中,作者顯得對九江農村的情況頗為熟悉,講述了九江農村女性生活的多個方面,對研究民國時期的九江民俗頗有價值。
本篇文章對儒勵女校的講述十分精彩,甚至讓人覺得作者就是該校的畢業(yè)生,但對諾立女校的介紹卻出現(xiàn)不可理解的年代錯亂和歷史沿革的顛倒,殊不可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