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德曾說: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xiàn)在我老了,才發(fā)現(xiàn)確實如此?!?/p>
一個人只要兜里有錢,眼里就有光芒。
每天自信滿滿,不羨慕誰,不抱怨誰,也不用依賴誰。
但現(xiàn)實卻往往殘酷——
總有人在貧困線上掙扎,不是不夠努力,也并非被命運捉弄,而是被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選擇,拉開了財富差距。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里,折射出的是他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
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總是捉襟見肘,而有的人卻能游刃有余地掌控財富。
一個人長期缺錢,往往有以下這5個窮習慣,一眼就能看出來。
1、手太松:對錢沒規(guī)劃、沒概念
《富爸爸窮爸爸》中提到:
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很多人之所以長期缺錢,并非因為他們賺得少,而是因為他們花得太快。
他們對金錢沒有規(guī)劃,沒有概念,總是隨心所欲地消費。
尤其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當下,各種營銷手段層出不窮,很多人開始舍棄理性消費的原則,追求即時滿足的快感。
更有人月光族,甚至負債累累,只為了滿足一時的物質欲望。
同事筱琳每月工資過萬,卻常年處于“月光”狀態(tài)。
剛發(fā)的工資還沒捂熱,看到網(wǎng)紅餐廳就去打卡,新款包包上市必搶首發(fā)。
直到母親生病需要手術費,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工作五年,銀行卡余額不足五千。
《小狗錢錢》里有句話:
“金錢是一種思想,你有什么樣的金錢觀,就有什么樣的財富人生?!?/p>
對錢沒有規(guī)劃的人,就像在大海里漂泊的船,永遠到不了岸邊。
發(fā)薪日當天瘋狂消費,月底靠著借貸度日;
看到打折商品就忍不住囤貨,買回來卻束之高閣;
朋友聚餐搶著買單,轉頭為幾塊錢的公交費猶豫半天。
到最后,必然入不敷出,生活壓力巨大。
真正聰明的人,一定會認真規(guī)劃每一筆錢,不沖動,不盲從。
合理安排支出,選擇需要的,而不只是自己想要的;
保持理性消費,而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透支自己的未來。
花該花的錢,存該存的款,對每一分錢保持敬畏,財富才會慢慢向你聚攏。
2、手太緊:舍不得為自己長遠的利益做投資
巴菲特說:
“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于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于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p>
每個人都想有錢,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掙錢。
原因就在于——你如何花錢!
有的人寧愿花兩小時排隊領免費雞蛋,也不肯花幾十塊錢買本提升技能的書;
有的人甘心忍受低效的舊電腦卡頓半天,都舍不得換臺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設備;
還有的人把所有業(yè)余時間用來刷短視頻,卻拒絕為付費課程花一分錢。
這就是經(jīng)濟學里的“貧窮陷阱”:
當人過度關注短期節(jié)省時,會犧牲掉能帶來長期收益的投資,最終陷入越省越窮的循環(huán)。
記得有人曾經(jīng)分享給自己的經(jīng)歷。
他說自己工作多年,一直拿著微薄的薪水,生活拮據(jù)。
直到2020年,他意識到自己技能不足,難以突破瓶頸。
于是,咬牙拿出積蓄,報名了一個專業(yè)的技能提升課程。
學習過程中,他努力刻苦,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一年后,他成功跳槽到一家更好的公司,薪資翻倍,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所以說,為成長付費不是浪費,為效率買單不是奢侈。
那些花在提升自己上的錢,終會以加倍的方式回到你身邊。
3、眼光短:只看眼前利益,忽略長遠價值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p>
眼光短淺的人,就像站在山腳下看風景,永遠看不到山頂?shù)娘L光。
他們?yōu)榱搜矍暗娜蟽蓷棧瑢幵阜艞壞芘氏蚋咛幍奶葑印?/p>
為了多賺幾百塊加班費,拒絕參加能拓展人脈的行業(yè)峰會;
因為擔心本金損失,把所有存款放在活期賬戶,看著通貨膨脹一點點吞噬購買力;
選擇安穩(wěn)卻毫無成長的工作,不敢嘗試有挑戰(zhàn)但前景更好的機會。
《窮查理寶典》里說: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p>
短期利益就像路邊的野果,吃起來香甜,卻填不飽肚子;
長期價值才是深耕的果園,初期需要耐心澆灌,最終能收獲滿倉果實。
表哥當年在國企拿著穩(wěn)定工資,同事們都在琢磨怎么摸魚混日子,他卻利用業(yè)余時間研究新媒體運營。
有人嘲笑他 “不務正業(yè)”,他卻堅持在平臺更新內容,三年后積累了十萬粉絲,辭職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收入是原來的十倍。
別讓眼前的安逸,變成未來的困境。
多抬頭看看遠方的路,為長遠價值多做一點鋪墊,時間會給你最公正的回報。
4、心態(tài)弱:稍遇挫折就自暴自棄
拿破侖說:
“勝利屬于最堅韌的人?!?/p>
財富的積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航程,那些總能在困境中站起來的人,才能最終抵達彼岸。
而心態(tài)弱的人,往往在第一個浪頭打來時就放棄了航行。
投資虧了幾千塊就發(fā)誓再也不碰理財,創(chuàng)業(yè)遇挫一次就認定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被客戶拒絕幾回就徹底放棄拓展新業(yè)務……
這樣的人,把一時的失敗當成人生的判決書,卻忘了財富路上本就沒有常勝將軍。
心理學上的“習得性無助”,說的就是這種狀態(tài)。
當人反復經(jīng)歷挫折后,會陷入“無論怎么努力都沒用”的絕望,最終真的變成自己口中的失敗者。
看過一個創(chuàng)業(yè)故事:
女孩開服裝店第一年虧光了所有積蓄,朋友都勸她趁早收手,她卻把虧損清單變成改進指南,研究顧客反饋、優(yōu)化進貨渠道、學習線上運營。
第二年不僅回本,還開了分店。
她說:
“錢就像個調皮的孩子,你越怕它跑掉,它越不理你;你穩(wěn)住了自己,它反而會跟著來?!?/p>
真正會賺錢的人,不是從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能帶著傷口繼續(xù)走。
把每次失敗當成付費課程,把暫時的困境看作升級關卡,
心態(tài)穩(wěn)了,財富才會慢慢靠攏。
5、認知偏:用錯誤的觀念指導財富行為
《認知覺醒》里寫: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源于認知的不同。”
對財富的認知偏差,就像戴著有色眼鏡看世界,永遠看不清賺錢的真相。
總覺得錢是省出來的,不是賺出來的,卻看不到開源比節(jié)流更重要;
堅信富貴在天,強求不來,于是放棄主動爭取機會;
認定談錢很俗,刻意回避和人討論賺錢的話題,最終在財富認知上越落越遠。
社會學家調研發(fā)現(xiàn),長期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人,往往存在稀缺心態(tài)——
當人過度關注眼前的匱乏時,會形成思維定式,看不到更廣闊的可能性。
就像坐在井里的青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同學阿凱就是典型例子。
他總說安穩(wěn)最重要,拒絕了解任何新興行業(yè),別人做電商時他說不靠譜,別人拍短視頻時他說不務正業(yè)。
如今同學聚會,當年被他嘲笑“瞎折騰”的人早已買房買車,他還在抱怨工資太低。
打破認知的墻,才能看到財富的路。
多和比自己富有的人交流,多閱讀財經(jīng)類書籍,多關注時代趨勢,像升級手機系統(tǒng)一樣更新自己的財富認知。
當你懂得錢是價值交換的媒介,是能力的變現(xiàn),是認知的產(chǎn)物,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賺錢邏輯。
曾以為一個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擺脫貧困。
可隨著閱歷漸長,方才懂得一個人真正改變命運的地方,是擁有獨立思考、不斷學習、勇于改變的思維。
“富有”,不是銀行賬戶里的數(shù)字,而是頭腦中的一種狀態(tài),一個人的經(jīng)濟狀況就是他的人生修行。
如同《富爸爸窮爸爸》里說的:
“貧窮和富有都是習慣的產(chǎn)物。”
從今天開始,戒掉那些消耗自己的窮習慣,培養(yǎng)能滋養(yǎng)財富的新思維,時間自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