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各地知名參觀地點、旅游景點的預約名額也越發緊俏。對于預約不到的一些游客來說,花錢從“黃牛”手里購買本是免費的門票成了無奈的選擇。《法治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有專業團隊研發搶票程序,有人員負責收集游客身份信息用于預約,還有線上線下多渠道的倒票網絡,分工明確、環環相扣。
哪里供需失衡,哪里就會滋生“黃牛”,高峰期的博物館、景區就是“黃牛”高發區。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本來免費的門票在今年能炒到198元一張,而去年就有記者在館外隨機采訪了30位游客,發現竟只有2人是通過正規渠道預約進入,其余28人都是通過找“黃牛”加價購票進入。門票免費就意味著,這是一項國家的惠民政策,但“黃牛”群體不僅用“技術插隊”破壞預約秩序,更借此牟利生財、破壞政策的公平性,可謂在違法邊緣瘋狂試探。
為了防治“黃牛”,目前各地景點和博物館普遍實行實名預約制管理,但與此同時,“黃牛”的搶票技術和規模也不斷升級。顯然,面對“魔高一尺”,技術治理雖不能少,但想要實現“道高一丈”還得多措并舉。
以往,“黃牛”主要被認為觸犯了治安管理處罰法,僅是面臨行政處罰,過低的違法成本也就成為“黃牛”屢禁不止、前赴后繼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有一則“黃牛”被抓捕的新聞:7月11日,北京警方打掉一個技術“黃牛”組織,10名嫌疑人全部到案,涉事人員已因涉嫌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被刑事拘留。去年,對于“黃牛”倒賣免費門票,多地也披露了多起以刑事犯罪定性的案件,像這樣的司法震懾尤為重要,各地的司法部門有必要對類似案件的定性達成共識、加強偵查能力,用好法律更尖銳的牙齒,對“黃牛”形成依法嚴懲的高壓態勢,才能有效提高“黃牛”的違法成本。
另外,治理“黃牛”不僅要思考如何“斗牛”,更必須關注到亂象背后的現實矛盾。景點、博物館門票預約難的根源仍是周期性的供需失衡,而多數熱門景點、博物館的游客承載能力同市場需求存在差距。受制于這樣的客觀原因,許多熱門場館也就無法因時制宜提供更靈活的資源調整。可見,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是一個長期任務,但短期策略上,避免線上預約成為唯一渠道,讓門票分配更公平、獲票途徑更多元也是緩解“黃牛”亂象的一個辦法。
長遠來看,博物館、景區等優化承載能力是一方面,讓文旅資源供給更優質豐富,也是緩解“預約難”的必經之路。面對免費或低價門票,為何游客愿意冒著個人隱私被泄露的風險、不惜高價購票前往游覽,無疑說明公眾對優質文旅資源有著強烈需求。不難看到,文旅資源的可釋放空間依然很大,博物館、景區“上新”更要“上優”,讓游客感到不虛此行的選擇多一點,公眾需求被有效滿足,“黃牛”沒了市場,也就很難再“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