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射的導彈還以個位數計;三年后的今天,單日700多枚導彈和無人機砸向烏克蘭已成常態。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追蹤數據揭示:從2022年9月到2025年7月,俄軍襲擊烈度提升近百倍。而西方卻未必有氣力,全程陪同走到這場消耗戰的終點。
2022年秋,俄軍單日導彈發射量常不足10枚,主力巡航導彈X-55和見證者-136無人機月均投放僅個位數。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底,當年12月,俄軍一口氣打出840枚導彈,日均投射量飆至29枚。2024年8月更刷新紀錄,單月1110枚導彈如暴雨傾瀉,日均35.8枚的強度讓基輔防空警報徹夜不停。
6月29日,537架無人機混搭導彈夜襲烏克蘭,烏軍F-16戰機在擊落7個目標后墜毀,成為戰爭中損失的第三架該型戰機;7月14日,俄軍再度投放741枚空襲彈藥,其中728架無人機直撲烏西部軍火樞紐,爆炸火光映紅利沃夫夜空。
見證者-136自殺無人機堪稱“性價比屠刀”。從初期單日投放7架,到近期單型號單日狂射355架,這種伊朗技術嫁接俄國量產能力的“消耗品”,正以單價2萬美元的代價,消耗著烏軍百萬美元級的防空導彈。
西方曾預言俄羅斯導彈庫存將在半年內耗盡,但被現實狠狠打臉:俄國防工業將汽車廠改造為無人機車間,通過簡化電子元件、引入朝鮮彈藥供應,實現見證者無人機月產翻倍。X-101巡航導彈則啟用“拆件大法”——從庫存S-300防空導彈中拆解制導模塊再利用。伊朗提供無人機引擎,朝鮮輸送火藥和炸藥。多國協作下,俄導彈月產能突破千枚,遠超烏軍攔截極限。
更令西方焦慮的是打擊策略的變化。俄軍將導彈與無人機混編出擊,用廉價無人機誘騙防空系統開機,再以“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突防。2024年7月13日,這套戰術成功摧毀烏軍兩套“愛國者”發射裝置——號稱“最強防空盾”的美制系統,在實戰中被俄軍撕開裂口。
烏軍宣稱對俄羅斯導彈無人機的攔截率高達79.8%,但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數據揭開了真相:2025年6月,俄軍479架無人機突襲,僅211架被擊落,超半數突破防線。烏克蘭方面即便攔截成功,代價也令人窒息。一枚愛國者導彈價值400萬美元,攔截一架2萬美元的無人機,純屬血本無歸。特朗普雖然恢復了對烏武器供應,卻要求歐洲“買單”。德國已拒絕烏方追加愛國者系統的請求,直言“本國僅剩6套,連北約義務都難以保障”。烏空軍日均升空5次攔截,飛行員疲憊不堪。
更致命的信號來自戰場西部。俄軍近期猛攻烏西部交通樞紐和軍火庫,意圖掐斷西方援烏動脈。如果利沃夫至基輔的鐵路網癱瘓,烏軍彈藥周轉將陷入絕境。即便西方想援助,也無路可運。
隨著消耗戰的持續,冷戰的陰影正悄然回歸。北約已在波蘭部署核打擊戰機,俄戰術核武器向白俄調整。如果烏克蘭防線瓦解,歐洲將被迫面對與俄羅斯的全面軍事對峙。廉價能源、經貿往來成為過去,軍事對抗的鐵幕再次落下。
當基輔在“攔截神話”中精疲力竭,當西方在賬單前躊躇退縮,俄羅斯用數據證明:導彈產能才是現代戰爭的王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