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司令部的頭頭安東尼·科頓在2023年的一次新聞會上拋出這么一句話,說中國核武器直接從美國和俄羅斯那兒學了70年的經驗,還聰明地繞過了那些坑。這話一出口,就攪起一堆議論。科頓是空軍上將,管著美國的核力量,他這么說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中國核武的進步,順便制造點壓力,讓國際社會對中國施壓啥的。
先說說背景。中國核武器的起步,得從1950年代說起。那時候,冷戰正熱火朝天,美國和蘇聯已經玩起了核軍備競賽。中國剛建國沒幾年,就面臨美國的核威脅,尤其是1958年的臺海危機,讓人意識到沒核武器就容易被欺負。于是,中國決定自己搞核武器。但起步階段,蘇聯確實給了點幫助。1954年,赫魯曉夫上臺后,為了穩固自己位置,拉攏中國,就同意提供一些核技術援助。
1955年,兩國簽了協議,蘇聯幫中國建了個小型實驗反應堆,還派專家來教怎么操作。1957年,又簽了國防新技術協定,蘇聯承諾提供原子彈樣品和技術資料。這援助讓中國少走了些彎路,比如在反應堆建設和專家培訓上,確實加速了進程。到1959年,中國原子能研究所的人員從幾百人擴到幾千人,蘇聯專家像沃爾比約夫這樣的,幫著建教學大綱,指導實驗啥的。
不過,這援助可沒那么慷慨。蘇聯從一開始就留一手,只給基礎東西,不肯全盤托出。更關鍵的是,1959年,中蘇關系鬧僵,蘇聯單方面撕毀協定,撤走所有專家,還帶走了設備和圖紙。那時候,中國核項目才剛起步,這下子等于被扔在半路。蘇聯撤走后,中國只能靠自己。
1960年,中國決定自力更生,組建了專門的團隊,錢學森他們這些海歸科學家挑大梁。從勘探鈾礦開始,在廣西和新疆挖礦床,建濃縮鈾工廠,一步步往前推。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成為第五個核國家。這過程可沒從蘇聯那兒拿多少現成經驗,蘇聯援助只限于早期基礎,后面全靠中國人自己摸索。
再看看美國那邊。美國從1950年代末就盯上中國核計劃了。中央情報局通過衛星拍照,監視羅布泊的動靜,但技術不成熟,照片模糊,只能猜。中國選擇濃縮鈾路線,而不是蘇聯偏好的钚,這讓美國情報誤判了好一陣子。肯尼迪總統特別緊張,1961年他說過,只要他在位,就不允許中國有核武器。
1963年,他甚至在國家安全會議上提出,跟蘇聯合作,簽條約限制中國核發展。肯尼迪想拉蘇聯一起遏制中國,還考慮過空襲中國核設施,或者派特工破壞。但蘇聯沒興趣,肯尼迪的計劃就擱淺了。約翰遜政府繼承了這思路,但最終也沒動手,因為風險太大。等中國1964年試爆成功,美國只好認了這個事實,轉而默認中國核地位。
科頓說中國汲取了美國經驗?這就更扯了。美國從沒幫中國搞核武器,反而是層層封鎖。1960年代,美國禁運核材料和技術,對中國施加經濟制裁。中國核發展完全避開了美國的路子。美國第一顆原子彈是1945年的曼哈頓工程,用钚為主,中國則選濃縮鈾,因為本土有鈾礦資源,避開了钚生產的高成本和復雜性。
這不是抄經驗,而是根據國情自己選的路徑。蘇聯經驗也只借了點皮毛,早年援助幫中國建了基礎,但撤走后,中國獨立解決了堆芯設計、鈾濃縮等難題。可以說,中國核武器的起步,是在美蘇夾擊下硬扛過來的,不是坐享其成。
氫彈部分更有意思。中國1967年6月17日試爆第一顆氫彈,只用了兩年半時間,比美蘇快得多。美俄用的是泰勒-烏拉姆構型,簡稱T-U構型。這設計分兩級:里面是原子彈,外面包氘氚混合物,爆炸時原子彈點燃聚變材料。但這構型有大毛病:體積大、重量重,因為要用液態氘氚,還得加超低溫冷凍機維護。氚壽命只有12年,自然界沒這東西,得人工生產,成本高得離譜。美國第一顆氫彈重62噸,不實用。
中國科學家于敏他們搞出了于敏構型,用固態鋰氘化物代替液態材料,簡化結構,減小體積,降低維護費用。這構型避開了T-U的那些短板,讓氫彈更穩定、更易儲存。中國氫彈小型化成功后,彈頭能長期保存,不像美俄的需要頻繁更換氚。這不是汲取經驗,而是創新,解決了美俄沒徹底處理的痛點。
現在說說三位一體核力量。這是指陸基、海基和空基三種投送方式,形成完整核威懾。中國陸基是最強的,東風系列洲際導彈精度高,射程遠,能覆蓋全球主要目標。海基是094型核潛艇,每艘帶12枚巨浪-2導彈,總共6艘,能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巡航,形成二次核反擊能力。但094噪音大,隱蔽性不如美國的俄亥俄級或俄羅斯的北風之神。
096型在改進,預計降低噪音,提升推進系統,但還需時間追趕。空基是轟-6K轟炸機,能攜核彈,但航程短、隱身差。轟-20在研發,采用飛翼設計,隱身好,航程8500公里以上,能威脅第二島鏈目標。但目前還沒服役,空軍核力量是短板。中國核武庫2025年估計600枚彈頭,比美俄少,但擴張快,到2030年可能上千枚。
科頓的話聽著像在夸中國聰明,但其實是渲染威脅。美國戰略姿態委員會報告說,中國核擴張挑戰美俄平衡,但忽略了中國起步晚、數量少的現實。中國核政策是自衛防御,不首先使用,規模最小化。美俄有上千枚彈頭,中國才幾百枚,這差距擺著呢。蘇聯援助只在1950年代早期,之后撤走;美國從頭到尾封鎖。
中國避開的短板,是通過自研,比如濃縮鈾和于敏構型,解決了資源和維護問題。但三位一體里,海基和空基還有差距,需要繼續投入。科頓這言論,更多是美國焦慮的表現,中國核發展是獨立路徑,有優勢也有不足,不是簡單抄美俄的。
總的來說,中國核武器從無到有,是靠自力更生闖出來的。蘇聯幫了開頭,美國堵了全程,中國自己避開了一些技術坑,但沒全避開。三位一體在完善,陸基領先,海空追趕。核武器是威懾工具,和平發展才是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