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的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林劍用一句話揭開了中歐關系的轉折點,“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
這句話聽起來基恩簡潔,卻讓受制裁的德國綠黨議員彼蒂科菲爾重獲訪華資格。而就在三個月前,歐洲議會還通過決議指責中國稀土管制“違反國際規則”。如此戲劇性的轉變,根源在于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已把歐洲逼到墻角。美國對歐盟鋼鋁加征50%關稅,讓德國車企每輛車成本暴漲5000歐元,次級制裁更威脅凍結歐洲能源交易的美元結算。
當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為“同時得罪中美俄”徹夜難眠時,布魯塞爾終于發現,與中國鬧僵的代價比特朗普的鐵拳更致命,中國不僅是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日均貿易額22億歐元),更是光伏板、電動車電池等綠色轉型剛需品的生命線。
歐洲議會的妥協暴露了其政治代理人的尷尬處境。這些曾配合佩洛西竄臺表演的親美議員,本質上效忠的是民主黨勢力,卻猝不及防撞上共和黨總統的貿易戰。更諷刺的是,當法國總統馬克龍呼吁“歐洲戰略自主”時,議會內部親美派卻連續三年阻撓中歐投資協定。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政策,在特朗普6月威脅對歐洲稀土加征300%關稅后徹底崩盤——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不得不連夜赴華簽下50億歐元稀土采購協議,用真金白銀撕碎了所謂“去風險”的口號。
中歐此番破冰絕非偶然,地緣政治的雙面絞殺迫使歐洲向東突圍。西線防務上,特朗普威脅“北約軍費不達標就撤軍”,迫使波蘭緊急召回駐美大使。東線危機中,俄烏沖突耗光歐洲彈藥庫存,德國軍工產能僅剩戰前30%,連匈牙利用盧布買俄氣也只能默許。經濟層面更是雪上加霜: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吸走歐洲700億歐元新能源投資,大眾汽車不得不將“2030年前在華增資100億歐元”定為救命方案。
這種絕境讓歐盟貿易專員私下承認,歐洲需要中國市場的利潤,去填補美國關稅帶來的窟窿。
中國在此輪博弈中的主動姿態,折射出對歐洲“搖擺性”的精準拿捏。商務部在解凍交往限制的同時,提出兩個條件。稀土出口配額增加15%,但要求歐方書面承諾“不跟隨美國制裁”。特斯拉上海工廠獲得150億補貼續約,同步扶持比亞迪進軍匈牙利。這套組合拳讓歐洲企業在“選美國技術還是中國市場”中自我撕裂。
更深層的底氣在于中國的產業鏈掌控力,全球90%稀土磁鐵產自中國,甚至五角大樓評估報告也承認“十年內無法擺脫中國供應鏈”。歐洲又用什么來孤傲呢?
然而歷史反復證明,歐洲的妥協從不是源于道義覺醒。如果2028年美國大選民主黨翻盤,議會大概率重操“人權牌”。這種走鋼絲的窘迫提醒我們,歡迎合作,但絕不能忘記歐洲的立場軟化,是因為在特朗普面前碰壁。我們要對歐洲擴大開放,但必須常備后手。畢竟當白宮換主人時,布魯塞爾的承諾可能頃刻間翻臉。
7月2日布魯塞爾的中歐戰略對話現場之后,歐盟外交官向《金融時報》的吐槽,歐洲制裁中國企業時,中國立刻斷供關鍵貨物。可華盛頓對歐洲加稅時,白宮只說‘讓美國再偉大’。”
當馮德萊恩翻看中美歐三邊貿易數據時,她或許能理解,小國在大國博弈中最珍貴的智慧,不是選邊站隊,而是認清誰才是生存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