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被討厭的勇氣》更戳心:讀完這本書,我敢去愛,敢去工作,更敢“要”幸福!
文 | 閱微
深夜加完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看著一地雞毛,你是否也曾懷疑過努力的意義?
又或者,孩子一聲尖叫,瞬間點燃了你忍了一天的情緒,對著最親近的人口不擇言,事后又深深自責?
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努力工作、努力育兒、努力維系關系,可內心深處,那個關于“幸福”的輪廓似乎依然模糊遙遠,像沙漠里的海市蜃樓,看得見,卻摸不著。
讀完那本曾風靡全球的《被討厭的勇氣》,很多人覺得醍醐灌頂,那個關于“課題分離”、“共同體感覺”的理念,仿佛指明了方向。它告訴我們,要擺脫他人的期待,獲得真正的自由。
但回到這復雜又具體的一地雞毛的現實生活,那些深刻的理論要怎么落地?在職場面對復雜人際和晉升瓶頸,在家面對親密關系和養育難題,我們依然會焦慮、迷茫、疲憊。
幸福在哪里?它真的能僅僅靠“勇氣”抓住嗎?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帶著對實踐阿德勒哲學的渴望,翻開了這本續作——《幸福的勇氣》。如果說《被討厭的勇氣》是“道”,那《幸福的勇氣》就是“術”,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們追求幸福路上可能存在的“陷阱”,并給出了極具操作性的解答。
這本書延續了哲人與青年的對話形式,但這一次,對話更加尖銳,直指人生的核心痛點:我們如何在現實世界中,一邊面對工作的挑戰、愛情的糾纏、育兒的雞飛狗跳,一邊依然保有選擇幸福的勇氣?
幸福,不是等待“擁有”,而是敢于“貢獻”和“去愛”
《幸福的勇氣》開篇就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幸福,不是未來某個“擁有”某種狀態(比如賺夠多少錢、孩子考上好學校、升到某個職位)之后才能到達的目的地,而是一種此時此刻就能獲得的“狀態”。這種狀態的核心,在于貢獻感。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哲人提到了“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關鍵,而《幸福的勇氣》則進一步解釋,獲得共同體感覺的途徑就是“貢獻”。但這里說的“貢獻”,絕不是犧牲自我去迎合他人,甚至為了獲得認可而拼命付出。
【金句閃光】書中哲人說:“貢獻不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而是為了分擔共同體的課題……貢獻感就是‘我能夠對某人有用’的主觀感覺。”
這句話讓閱微我醍醐灌頂。作為職場人,我們習慣于通過業績、加班、頭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以此獲得認可;作為媽媽,我們常常通過犧牲睡眠、犧牲社交、包攬家務育兒來證明“我是一個好媽媽”,期待家人的贊賞或至少是理解。
但這些努力往往會導向疲憊、焦慮甚至怨氣,因為我們的焦點放在了“獲得認可”上。一旦認可沒有到來,或者付出的努力沒有立即看到回報,就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感:“我這么辛苦,為什么還是不被看見/不被珍惜?”
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貢獻感,來自于做這件事本身。當你幫助同事解決一個難題,是因為你真心希望團隊變好;當你耐心陪伴孩子,是因為你享受與他共度的時光、樂于看到他的成長;當你為家人做一頓飯,是因為你享受創造美好生活的這個過程。
你的價值,不是由別人是否“看見”或“贊賞”決定的,而是由你內心深處“我能夠對某人有用”的真實感受決定的。
這一點對于我們尤其重要。在這個充滿比較和壓力的時代,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動機。你是為了“被看見”而忙碌,還是為了“感覺有用”而行動?后者,才是通往內心平靜和幸福感的捷徑。
工作、交友、愛與婚姻:跳進“人生課題”的河流,去行動!
《被討厭的勇氣》曾提及阿德勒的“人生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但在《幸福的勇氣》中,哲人直言不諱地指出:“比起工作課題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包括親密關系和婚姻)是最難的課題。”
這太真實了!在職場,我們或許還能保持一定的邊界感和疏離感,遵循規則;與朋友相處,可以選擇距離。但在親密關系中,那種你儂我儂、血脈相連、甚至是朝夕相處的緊密度,讓“課題分離”變得異常艱難。
書中提到一個觀點,大意是說:“愛是自立,是實現‘共同體感覺’的最終目標。”(這部分哲人與青年有非常精彩的辯論,讓我看到了青年如何一步步理解愛的真諦)
以往我們總覺得,“愛”是一種需要依戀、融合甚至犧牲自我的關系,仿佛進入愛,就會失去自我。但阿德勒哲學認為,真正的愛恰恰是兩個自立的個體,在承認彼此不同、保有獨立邊界的前提下,勇敢地投入到這個最深的共同體中,一起面對和解決問題。
【值得收藏】書中哲人強調:“愛并不是兩個人互相凝視,而是望著同一個方向共同前進。”這不僅適用于伴侶,也適用于親子關系。
這意味著,在親密關系中,我們不是去“改造”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也不是去“犧牲”自己迎合對方,而是與那個“如其所是”的ta,共同去探索、去成長、去分擔生活的重負,去創造共同的愿景。
面對職場上的不公平、人際的摩擦,面對伴侶的缺點、養育的分歧,我們需要的不是逃避或抱怨,而是像書中哲人所說的那樣:“拿出行動的勇氣,跳進人生課題的河流里。”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問題本身困住,而是被“不敢開始”、“害怕失敗”、“害怕不完美”的心理束縛。書中的對話,就像一個循循善誘的向導,鼓勵我們放下“完美的規劃”和“預設的恐懼”,先從小事做起,先跨出那一步。
這對于習慣了自我懷疑、完美主義、或者總在等待“最好時機”的我們來說,是莫大的提醒和鼓勵。
別再等待“被認可”,活出你自己的“現在”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閱微我多次被哲人的清醒和力量所打動。他不斷強調“活在當下”的重要性。我們太容易被過去束縛(“如果我當年不那樣就好了”)或者被未來裹挾(“等我到了XX年紀/有了XX條件,我就幸福了”)。
但這都是一種逃避“現在”的方式。過去無法改變,未來不可預測,唯一真實擁有的,只有此時此刻。
哲人提出一個非常深刻的觀點:我們的生活并不是一條由過去通向未來的線,而是一個接一個的“現在”組成的點。每一個“現在”都是完整且獨立的,我們可以在每一個“現在”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投入100%的精力去跳好這一刻的“舞”。
這讓我想起自己無數次被工作/育兒的壓力壓垮的時刻。總覺得熬過這一階段就好了,等孩子大了就好了,等這個項目完成了就好了。但這種“熬”,卻讓我錯過了當下許多細微的快樂和感受。
這本書告訴我,幸福不是“熬”出來的結果,而是你在每一個當下選擇投入、選擇貢獻、選擇去愛的過程中,自然流淌出的感受。
【金句閃光】書中哲人說:“沒有普遍性的幸福。幸福是個人選擇的。”
這句話太有力量了!它把“幸福”的定義權完全交還給了我們自己。不是社會定義的成功、不是他人眼中的完美,而是你自己內心深處對“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這意味著,你可以是那個在會議桌前氣場全開的職場精英,也可以是那個蹲下身子溫柔回應孩子好奇的媽媽;你可以為事業目標全力以赴,也可以坦然享受屬于自己的獨處時光。不必活成別人期待的模樣,不必去抓取所有標準化的“成功”標簽。你的價值,你的幸福,由你自己定義,由你在每一個當下所投入的“貢獻”和“愛”來衡量。
寫在最后:給每一個正在用力生活的你
《幸福的勇氣》不是一本販賣焦慮或制造完美人設的書。它提供的是一種清醒的認知框架和一套可實踐的思維方式。它可能會顛覆你對工作、愛情、家庭甚至自我價值的傳統認知,過程或許有些“痛”,但這種痛,是成長和突破的必經之路。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卸下了不少包袱。關于“一定要被認可”的執念淡了許多,對未來未知的焦慮也減輕了一些。我開始更愿意去關注自己在每一個當下做了什么,能為身邊的人或所處的環境帶來什么樣的積極影響,哪怕只是微小的。我開始嘗試在忙碌的生活間隙,捕捉那些“現在”的快樂,而不是一味地“向后看”或“向前趕”。
這或許就是那份“幸福的勇氣”:敢于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敢于跳進復雜的生活洪流,敢于在每一個當下,選擇投入、選擇貢獻、選擇去愛,并且深信,這就是屬于你自己的幸福。
如果你也曾被《被討厭的勇氣》吸引,卻苦于不知如何在現實中實踐;
如果你也在工作、家庭、個人成長的多重角色中感到疲憊、迷茫或不被理解;
如果你渴望找到一種不依賴外部條件、由內而外的穩定幸福感;
那么,閱微強烈建議你翻開這本《幸福的勇氣》。它不會給你標準答案,但會給你提供一副全新的眼鏡,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幸福之路。
【互動時間】
讀完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哪個觀點最讓你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你在生活中有過類似的體驗或感悟嗎?
對于書中提到的“貢獻感”是幸福的關鍵,你有什么獨到的看法?在你的生活中,你覺得怎樣做能獲得更多的“貢獻感”?
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聊你的故事、分享你的思考,或者向姐妹們推薦你最近讀到的好書!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對你有啟發,不妨也分享給你身邊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