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就癱瘓,被病痛折磨幾十年,還得了癌癥,怎么快70歲了反而面色紅潤、精神頭十足?”這句話幾乎成了張海迪每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后,人們心中最直接的驚嘆與疑問。
在普通人認知里,如此坎坷的生命軌跡似乎很難與眼前這位眼神明亮、笑容溫煦的老人聯系在一起。時光在她身上仿佛走了一條少有人知的路徑,竟讓輪椅上的身軀煥發出一種超越常理的生機。
1955年出生的張海迪,原本是個聰明活潑的小姑娘。誰能想到,5歲那年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結果就是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一個剛準備探索世界的孩子,瞬間被“釘”在了輪椅上。
小小的她經歷了三次大手術,但結果無法改變——她再也站不起來了。更殘酷的是,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學校愿意接收她。
知識,是黑暗中點亮的第一盞燈,學校的大門關上了,但求知的心關不住。張海迪就靠著自己,在家硬生生學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不僅如此,她還自學掌握了英語、日語、德語等多門外語,這份對知識的渴望和堅持,是支撐她的第一股強大力量。
36歲,病魔再次來襲。好不容易在輪椅上為自己開辟了一片天地,命運又給了她一擊——基底細胞上皮瘤。這對任何人都是沉重打擊,何況她這樣的身體狀況,更是雪上加霜。但張海迪沒有趴下。因為她早就把命運的苦澀,釀成了自強的蜜糖,她沒讓自己沉溺在自怨自艾里。
她學醫助人:因為自己生病,她從小對醫學感興趣。干脆自學了針灸等醫術。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幫助缺醫少藥的鄉親們!她坐在輪椅上,用銀針緩解了許多人的病痛。鄉親們的感激和認可,讓她第一次強烈感受到:自己是有用的,有價值的人。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是強大的精神支柱。
她教書育人:她走進山村,當起了孩子們的老師。教他們識字、算術,更重要的是,用她自己的故事和永遠樂觀的笑容,教孩子們如何在困難面前依然熱愛生活,保持希望。她自己,就是最好的活教材。
當張海迪的事跡被媒體廣泛報道后,她成了家喻戶曉的“榜樣”,但這光環背后,是她實實在在的付出和選擇。雖然輪椅限制了她的行動,但她的心是自由的。她利用出色的外語能力,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把外面的世界帶給大家。她自己也開始寫作,用細膩真誠的文字記錄生活、表達感悟,感動了無數讀者。
因為自己深刻體會過殘疾帶來的種種不便和社會的目光,張海迪更能理解這個群體的艱難。成名后,她沒有停留在個人的成功里,而是積極為殘疾人群體發聲、奔走。她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努力推動社會關注殘疾人權益,改善他們的生存環境。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甚至成為群體的“代言人”和“推動者”,她的生命價值得到了巨大的升華。
精神上的張海迪值得大家贊揚和學習,但很多人也會對張海迪的身體狀況提出質疑:5歲就患上重病的她,為何如今70歲了,卻依舊面色紅潤,越來越精神了呢?
首先自強是核心:面對一次次打擊,她沒有屈服。從自學成才,到學醫助人、教書育人,再到寫作翻譯、投身公益,她不斷學習、不斷創造價值、不斷突破自我。這種永不停止的精神追求和積極行動,是她保持活力的內在引擎。用她自己的話說,“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貢獻”。
其次心態是關鍵:很難想象沒有樂觀的心態,如何扛過幾十年輪椅生涯和病痛折磨。張海迪身上那種歷經滄桑依然溫和、豁達、甚至帶著點幽默感的態度,是她重要的精神防護層。
如今70歲的張海迪,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不是什么未解之謎,那是科學治療、頑強意志、持續貢獻和樂觀心態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一個人找到了超越自身苦難的意義和價值,并為之不懈努力時,他的生命力,自然會煥發出別樣的光彩。這光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體會和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