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說美國當年能用“拖字訣”把蘇聯拖垮,現在也能用同樣的法子把中國“熬死”的這股風又吹起來了。聽著好像挺有道理,但前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這位在東西方之間周旋了幾十年的“明白人”,直接給這種論調潑了一盆冷水。他說的話,很值得咱們琢磨琢磨。
他直截了當地說,把今天的中國當成昨天的蘇聯,是犯了時代性的錯誤,注定要失敗。
這話怎么講?咱們得先倒帶看看,當年美國是怎么把蘇聯那個龐然大物給放倒的。那套“組合拳”,現在看都覺得招招致命。
第一招,玩油價。上世紀80年代,蘇聯就跟今天的一些中東國家似的,家里全靠賣石油和天然氣換外匯過日子。美國看準了這一點,跟沙特使了個眼色,兩國聯手把國際油價從每桶30多美元,硬生生砸到了12美元。蘇聯的外匯收入瞬間斷崖式下跌,經濟立馬就休克了。
第二招,玩心跳,搞軍備競賽。美國拋出一個聽起來神乎其神的“星球大戰”計劃,到處宣揚要在太空里部署激光武器。這玩意兒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蘇聯信了,或者說他不敢不信。本來家里就不富裕,還非得勒緊褲腰帶,把錢大把大把地往軍工上砸。
最夸張的時候,蘇聯的軍費開支占到了GDP的17.5%,這是個什么概念?一個國家五分之一的錢都拿去造槍炮了,老百姓的餐桌上還能剩下什么?
第三招,釜底抽薪,搞意識形態滲透。美國通過各種渠道,把自由、民主的“糖衣炮彈”打進東歐。結果,波蘭、匈牙利這些蘇聯的小兄弟們,一個個心思活絡了,最后紛紛掉頭轉向,蘇聯的戰略緩沖帶一夜之間就沒了。
這三板斧下來,一個內部早已僵化、經濟結構畸形、民心渙散的超級大國,就這樣轟然倒塌。
現在的問題是,這三招,拿到今天,對付中國還管用嗎?
答案是,不僅不管用,還可能打到美國自己身上。
先看經濟。蘇聯是個“資源倉庫”,家里有油有氣,但除此之外,從牙刷到電視機,很多東西都造不好。中國是什么?中國是世界工廠。是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里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全能選手”。全球制造業增加值,中國一家就占了35%。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高鐵、萬噸巨輪,我們自己都能造。
就拿這兩年美國卡我們脖子最狠的半導體來說。它對華為下死手,結果呢?我們反而把自己的芯片產業鏈給逼出來了。上海微電子的28納米光刻機已經量產,華為自己的7納米芯片也裝進了手機。這事要是放在當年的蘇聯,面對技術封鎖,它除了干瞪眼,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中國的經濟基礎,是一個能自我循環、自我升級的完整工業體系,這和蘇聯完全是兩回事。
再看全球化的網。當年美國要孤立蘇聯,它的西方盟友們拍手叫好,因為他們跟蘇聯本來就沒什么生意往來。現在要孤立中國?你問問德國的汽車廠、法國的奢侈品牌、美國的蘋果公司,他們答不答應?
在今天,中國和世界經濟已經深度捆綁,像揉面一樣揉在了一起。東盟連續四年都是咱們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們對新興市場的出口占比已經超過了56%。
如果真像某些人喊的那樣“脫鉤”,會發生什么?華爾街會失去一個巨大的資本市場,波音的飛機可能因為缺少中國的稀土零部件而停產,沃爾瑪的貨架會空掉一半。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買賣,精明的美國人會干嗎?
這就像一張巨大的網,中國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節點,你扯斷一根線,整張網都會跟著震動。當年的蘇聯在網的外面,而今天的中國,就在網的中間。
還有一點,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內部的韌性。蘇聯末期,官僚腐敗,思想僵化,老百姓對國家未來普遍感到悲觀和迷茫,社會就像一潭死水。
中國社會現在確實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有壓力,有焦慮。但國家的組織動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驚人的。從幾億人的脫貧攻堅,到抗擊新冠疫情,再到集中力量辦大事,搞航天工程、布局新能源,這種強大的社會組織力和政治執行力,是蘇聯晚期完全不具備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制度有一種超強的適應性和學習能力。這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地試錯、改革、調整。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全面開放到如今強調“內循環”,這個系統一直在進化。
最后看看周邊的朋友。蘇聯當年在東歐搞“大家長制”,誰不聽話就收拾誰,最后搞得眾叛親離。中國現在走的是另一條路,叫“命運共同體”。在中亞,“一帶一路”的鐵路和管道修過去了;在非洲,中國援建的醫院、學校遍地開花;在東南亞,大家一起簽了RCEP,悶聲發大財。
中國提供的是發展的機會,而不是意識形態的捆綁。誰會跟錢過不去呢?所以我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即使美國再怎么拉攏,很多國家也是嘴上附和一下,身體卻很誠實地繼續和中國做生意。
所以,李顯龍看得非常透徹。他不是在偏袒誰,他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時代變了,玩法也必須跟著變。
中國不是蘇聯,它更像是一個重新崛起的古老文明,它的邏輯和蘇聯完全不同。它不謀求輸出革命,也不想當世界霸主,它最核心的目標,就是讓十四億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和任何人做朋友,可以學習任何先進的東西。這股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勁頭,才是它最可怕的“力量”。
參考文獻:
- 新加坡總理辦公室官方網站,李顯龍近年公開演講實錄。
-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關于全球制造業占比、貿易數據的年度報告。
-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相關歷史文獻,關于美蘇冷戰時期經濟、軍事策略的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