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俄羅斯那邊,戰前攢的坦克、步兵戰車、裝甲運兵車,基本上報銷了一半。普京急得把蘇聯時期的老古董都從博物館里請出來了,刷層漆就往前線送。
烏克蘭更慘。自己的那點家當,開戰沒多久就打光了,要不是北約那幫“親戚”玩命輸血,澤連斯基現在估計只能在電視上打打嘴炮了。可“親戚”家的余糧也不多了啊。美國智庫CSIS今年5月份發了個報告,話說得很直白:現代這種混合戰爭,燒錢的速度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你看北約,說得好聽,要給烏克蘭買22萬發炮彈,結果呢?第一批最快也得等到很久之后才能送到。22萬發,聽著不少,擱在現在這個“鋼鐵絞肉機”里,那真就是毛毛雨,不夠前線塞牙縫的。俄羅斯導彈產能也跟不上,只能滿足六成的攻擊密度,逼得沒辦法,只能找朝鮮和伊朗接濟。
連美國自己都扛不住了。前不久,《華爾街日報》報道說特朗普政府已經停了給烏克蘭的新武器援助。為啥?強如美國,家底也不是無底洞,也得省著點花。
這場仗,活生生把“速戰速決”打成了“無底洞消耗”。這給咱們提了個醒:如果類似的沖突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的家底,夠燒嗎?
咱們的處境,比俄羅斯復雜得多
說句實在話,俄烏沖突再怎么打,也就是兩個國家之間的事。咱們中國面臨的局勢,可比這復雜多了。你攤開地圖看看,咱們的鄰居,有幾個是省油的燈?
東邊,日本自衛隊,嘴上說著“自衛”,可手里的家伙全是頂配,F-35戰斗機跟下餃子一樣賣。韓國軍隊也不是吃素的,K2坦克、KF-21戰機,樣樣拿得出手。
南邊,菲律賓、越南,單個拎出來可能不夠看,但別忘了,他們背后站著的是誰?是美國。美國在南海那塊攪和得還少嗎?
西邊,印度更是個硬茬。陸軍規模龐大,手里還攥著核武器,三天兩頭就在邊境上搞點小動作。
更別提那個頭號對手——美軍了。全球的基地,航母戰斗群,那都是實打實的威脅。
在這種“四面楚歌”的地緣環境下,一旦有事,很可能是幾個方向同時著火。東邊要頂住,南邊要看著,西邊也得防著。這得需要多少武器裝備?
咱們解放軍現役大概200萬人,看著不少。但大部分都是服役一兩年的義務兵,真正經驗豐富的老兵,職業化的部隊,占比還是有限的。這種情況下,充足的武器儲備,就是我們最大的底氣,是壓箱底的保命符。
所以儲備300萬人的裝備多嗎?一點都不多。這是基于最壞情況的打算,是保證我們有能力應對多線作戰的最低門檻。
說到儲備武器,美國人確實有值得咱們學習的地方。他們在亞利桑那州有個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外號叫“飛機墳場”。那地方停著超過5000架退役飛機,占地十幾平方公里。
為什么選那里呢?因為那地方海拔高,常年不下雨,金屬飛機放那兒幾十年都不會生銹。地表是硬邦邦的黏土,飛機停上面連跑道都不用專門修。最關鍵的是,那地方地價便宜,保密還好。
咱們國家有沒有這樣的地方?有,而且條件更好!
看看我們的西部,新疆、內蒙古、甘肅,大片的戈壁和沙漠。面積比美國那個州大多了,氣候更干燥,有些地方幾百年都沒下過雨。在這里建設比美國“飛機墳場”規模大十倍的武器儲存基地,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吃。
這些地方,遠離人口稠密的沿海前線,本身就是天然的戰略縱深。通過我們現在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一旦需要,這些封存的“鋼鐵疙瘩”就能在幾天之內,從沙漠深處,拉到任何一個需要的戰場。
算一筆賬,按照300萬人的標準,我們需要儲備多少東西?主戰坦克至少得有3000輛,各種裝甲車上萬輛,火炮幾萬門,再加上堆積如山的導彈、炮彈、子彈……這個數量,如果等開戰了再生產,黃花菜都涼了。
所以,必須趁著現在相對和平的時候,抓緊時間干。在西部沙漠里,建起一片屬于我們自己的“鋼鐵森林”。這不是杞人憂天,這是真正的深謀遠慮。
肯定有人會抬杠:你弄那么多武器,誰來開啊?培養一個熟練的坦克兵、飛行員,可比造武器難多了。
這話聽著有道理,但其實把順序搞反了。
真正到了大規模戰爭的時候,動員人力,反而是相對容易的一環。咱們有龐大的退役軍人基礎,有完善的預備役制度,還有幾千萬身體棒棒的適齡青年。國家一聲令下,進行幾個月的強化訓練,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武器操作,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一個普通小伙子,關起來練三個月,開坦克上戰場,問題不大。
但武器裝備的生產,那就完全是另一碼事了。一輛99A主戰坦克,從你下訂單到開出工廠,沒個一年半載根本不可能。一架殲-20,那生產周期更是按年算的。里頭那些復雜的電子設備、精密的制導系統,都需要漫長的生產鏈條和高超的技術水平。戰時想臨時抱佛腳,擴大產能?門兒都沒有。
所以邏輯很簡單:裝備必須提前儲備,人員可以快速動員。倉庫里有足夠多的家伙事兒,我們才有底氣在短時間內武裝起一支龐大的軍隊。
而且,這些儲備的裝備也不是死資產。咱們的技術在不斷進步,新裝備出來了,老裝備就可以封存。這些封存的二代、三代裝備,性能依然可靠,完全可以作為外貿產品,賣給那些有需要的友好國家,比如巴基斯坦、孟加la國這些老朋友。美國人就是這么干的,他們的“飛機墳場”就是一個巨大的軍火超市。這樣一來,既維持了戰略儲備,又賺了外匯,還能加強跟盟友的關系,一舉三得。
現在,就是我們實施這個戰略的最好時機。
一方面,解放軍正處在裝備大換代的關鍵時期。大量性能不錯的第二代裝備正在退役,第三代裝備全面列裝。這些退役的裝備,與其當廢鐵處理,不如把它們好好保養一下,封存在西部的沙漠里,作為我們戰略儲備的第一塊基石。
另一方面,國際形勢逼著我們必須這么做。你看看這兩年,世界變得有多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去年還說沖突可能在不久后結束,但誰又能保證呢?
更別提戰爭形態本身的變化了。從2025年初開始,無人戰爭的模式又升級了。無人艇能打下直升機,光纖制導的無人機讓傳統防空系統成了擺設。這說明,戰爭的“矛”和“盾”正在進行一場你追我趕的生死賽跑。在這種背景下,手里握著種類齊全、數量充足的武器儲備,就等于握住了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最大王牌。
我們不能把國家的安全,寄托在別人的善意上,更不能指望永遠的和平。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這是老祖宗幾千年傳下來的生存智慧。
在西部沙漠,建設大規模武器儲存基地,儲備夠300萬人的裝備,這聽起來是個花錢如流水的龐大工程。但對于一個有14億人口、面臨如此復雜安全挑戰的大國來說,這筆投入,是省不掉的,而且是絕對值得的。
那片沉睡在沙漠里的鋼鐵森林,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被喚醒。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所有潛在敵人最強大的威懾。讓他們知道,我們有足夠的家底打一場消耗戰,他們就不敢輕舉妄動。這才是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比真打一場仗,要劃算得多。
參考文獻:
- 《裝甲部隊的巨大損失影響俄軍地面進攻,2025年將轉入全面防御》,騰訊新聞,2024年12月27日
- 《美國智庫點評俄烏戰爭:俄軍訓練不足先進裝備損失嚴重,戰爭經濟消耗遠超想象》,騰訊新聞,2025年5月19日
- 《2025年,“無人戰爭”再升級?》,新華網客戶端,2025年1月6日
- 《美政府被曝已暫停向烏克蘭輸送武器,特朗普回應》,觀察者網,2025年3月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