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段——“三伏天”。“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過去一周的山西,部分地區最高溫度甚至突破40℃。近期天氣為什么這么熱?今年的“三伏天”有什么不同?民眾應該如何應對呢?
01
近期為什么這么熱?
過去一周,山西多地處于“炙烤”狀態。北部局部和中南部大部分地區出現了35℃或以上的高溫天氣,諸如臨汾、運城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溫度突破40℃,打破了7月份的歷史同期極值,甚至夜間最低氣溫也在25℃以上,熱感全天在線。
山西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邱貴強分析,本輪高溫天氣主要是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高壓內氣流盛行下沉運動,會出現增溫的現象。同時,配合晴朗少云的天空狀態,太陽輻射增溫也顯著增強,進而導致溫度居高不下。
隨著7月19日高空云量增多和降水逐漸開始,我省高溫范圍會有所減小,但南部部分地區仍會有高溫出現。
具體來說
7月19日至20日,全省有明顯降水;
7月21日至24日,全省多分散性降水。降水過程中,局地會伴有短時強降水和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從氣溫來說
7月20日至21日,高溫會得到短暫緩解;
7月22日至24日,從山西南部逐漸往北,會再度有高溫天氣出現。
▲山西省最高氣溫實況
02
為什么體感總是比預報熱?
高溫之下,不少網友直呼“我和烤肉之間就差一撮孜然了”,甚至開始懷疑,天氣預報是不是不準啊?是不是刻意壓低了溫度數值?事實上,體感溫度表示人體感受到的冷暖程度,是一個綜合指標,與預報的氣溫測量標準不同。
氣象部門預報溫度幾乎是在一個不受干擾的“理想環境”中測量出來的:溫度計放置在離草坪地面1.5米的百葉箱中,周邊開闊,無樹木建筑等遮擋風和陽光。這是世界氣象組織的規范標準,在完全相同的標準下測量,才能確保數據之間的可比性。
“體感溫度則不僅與氣溫有關,還與風速、濕度等因素有關。”邱貴強解釋。比如在高濕環境下,汗液無法蒸發,熱量被困在體表,往往比干燥環境下感覺更熱;再比如身處城市中心的柏油馬路,地表和周邊建筑瘋狂吸收并輻射太陽能量,好像“熱度放大器”,感受到的溫度自然就更高。
▲全國多城市氣溫與體感溫度差異
03
今年“三伏天”少了10天?
“三伏天”最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寓意“隱伏避盛暑”。根據我國的干支紀日法推算,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入“初伏”,第四個庚日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入“末伏”,總稱為“三伏”。
“初伏”“末伏”一般都是10天,“中伏”則不同。如果立秋在夏至的第四個庚日后,“中伏”便只有10天了。相比過去10年,2025年的“三伏天”僅有30天,縮短了10天。“初伏”是7月20日至7月29日;“中伏”是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是8月9日至8月18日。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病夏治,三伏是寶。”自古以來,應對“三伏天”形成了不少民間養生習俗。面對“三伏天”的高溫,民眾要做好防護。既要防暑氣,盡量避免在每天11時至16時等高溫時段外出,出差、旅游可以適當攜帶人丹、清涼油等解暑藥物;又要防寒氣,不過度貪涼,盡量避免空調冷風長時間直吹、頻繁洗冷水澡和吃冷飲等;還要養脾胃,適當多吃些豆類、水果和蔬菜,健脾祛濕、補充水分。
來 源:山西新聞網
責任編輯:秦小茜
校 對:辛 云
值班主任:費 煜
值班編審:謝 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內容及圖片視頻如涉及侵權等問題
請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