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3年,夏夜,陜西寶雞賈村塬,陳堆被“轟隆”一聲悶響驚醒,“完了!后院土崖塌了!”他喊醒老婆,來不及解釋,就提燈往后院跑。燈光掃過土崖,果然塌方了,好在規模較小。他正要招呼緊隨而來的老婆回屋,余光掠過散落的泥堆,竟看到一張黑黢黢的怪臉,剛放下的心又提了起來!
“啊,婆……婆娘!”陳堆忍不住驚呼出聲,“這是啥玩意兒?”兩人驚疑不定,顧不上被淋濕,牽手走近一看,才發現好像是個罐狀鐵器,而那怪臉,原來是罐子的紋飾。
陳堆尷尬一笑,啐了口唾沫,費勁巴拉地把它從爛泥里刨出來。入手瞬間,不禁喊道:“真沉,怕是有30斤。”
抱回屋內,兩人借著昏黃的煤油燈一照,罐子呈方形,圓口,青幽幽的,滿身都是凸起的疙瘩棱子,刻著些認不得的猙獰獸臉。
老婆撇了撇嘴:“腌菜壇子不像,喂豬槽又小了,怪模怪樣占地方!”陳堆抹了把臉上的泥水:“管它呢!洗洗裝糧食,總比爛在地里強。”
隨即,陳堆打來一盆水清洗起來,泥漿褪去,露出了它本來的面目,深沉的青銅色,厚重而又莊嚴。而那些凸起的紋路盤曲猙獰,仿佛遠古巨獸在無聲咆哮。陳堆粗糙的手指撫過冰涼的器壁,心里莫名有點發怵。這玩意兒,怕不是個古物?
念頭一閃而過,隨即被更實在的想法壓下,麥子快收了,先裝新糧!于是,這尊日后震動天下的重器,就這么立在了陳堆家的糧囤旁,默默盛著金黃的麥粒……
時間來到1965年,陳堆要舉家去外地謀生。臨行前,他把這沉甸甸的“糧罐子”托付給弟弟陳湖:“兄弟,幫我看著點家當,這罐子……也收好。”
陳湖滿口答應。可沒過多久,因為收成不好,日子緊巴,家里快揭不開鍋了。陳湖見媳婦整天唉聲嘆氣,孩子眼巴巴瞅著別人家孩子手里的白饃,目光一次次掃過墻角那個礙事的青銅疙瘩。終于,他心一橫,扛起它去到公社廢品收購站,換回三十塊皺巴巴的票子。
由于罐子是銅制品,當時又缺銅,所以,哪怕“罐子”像古物,等待它的,大概率是在熔爐里化為銅水。
直到有一天,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佟大放,像往常一樣蹬著自行車來到廢品站“淘金”。在一堆銹跡斑斑的破銅爛鐵中,他一眼就攫住了那個“罐子”。職業的敏感讓他心跳加速。他蹲下身,不顧臟污,用手指仔細摩挲著那繁復的紋飾,感受著那歷經千年風雨侵蝕卻依然清晰的線條。
是饕餮紋的“尊”!難道是商周的東西?饕餮紋,又稱獸面紋,造型神秘威嚴;尊即酒樽,在古代,青銅尊是重要的祭祀用具。而饕餮紋的尊,又極其契合商周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祭祀文化核心需求,因而盛行于商周。
佟大放強壓住激動,連忙趕回博物館,向館長吳增昆匯報。吳增昆馬上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陪同佟大放去查看,確認是珍貴文物后,兩人不動聲色地跟收購站的人周旋,最終以原價三十塊錢,把這個“廢品”贖了出來。他們小心翼翼地用麻袋裹好,綁在自行車后座上,一路上心都提到嗓子眼,生怕顛壞了這無價之寶。
回到博物館,清洗除銹,真容顯現。此尊高38.5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圓口棱方體,長頸,腹微鼓,高圈足,體側并有四道扉棱,通體覆蓋著威嚴神秘的饕餮紋和夔龍紋,莊重雄渾,工藝精美,光看著,一種沉甸甸的歷史感便撲面而來。后經鑒定,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專家將其命名為“西周饕餮紋尊”。這是寶雞市博物館自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妥妥的鎮館之寶。
遺憾的是,專家們并沒有在此尊上發現銘文,此尊是誰鑄造?又有什么故事?成了縈繞眾人心中的不解之謎。
轉折點出現在1975年。當時,國家文物局籌備了一場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活動,各地的珍寶匯聚一堂,寶雞的“饕餮紋尊”也在其中。而青銅器泰斗馬承源先生,承擔了為它做最后清理保養的重任。
看到饕餮紋尊,馬先生非常訝異,如此精美的尊為何沒有銘文?他戴著手套,用最細的工具,耐心地剔除著上面積攢了三千年的銹垢,并試圖找出銘文。時間緩緩流逝,饕餮紋尊除了更加光潔的表面,似乎并無奇跡,連助手都有些氣餒了。
馬先生卻依然一絲不茍,指尖在冰涼的青銅內膽上緩緩移動,感受著每一寸細微的起伏。忽然,他的手指在尊底停住了。一種異樣的觸感傳來——不是銹蝕的粗糙,而是一種有規律的、人工刻劃的凹陷感!他的心猛地一跳,呼吸都屏住了。
“快!拿強光燈!小號刀!”馬先生連忙呼叫助手,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燈光聚焦,刀尖輕旋。隨著銹屑如塵埃般簌簌落下,奇跡在燈光下顯現,一道、兩道……清晰而古老的刻痕,在青銅的肌理上逐漸延伸、連接!那不是紋飾,是字!是湮沒了三千年的文字!
馬承源的手穩如磐石,心卻如擂鼓。整整122個字,12行銘文,在小心翼翼的清理下,如同沉睡的史書,緩緩蘇醒。
銘文的光芒,照亮了塵封的歷史。它講述了一位名叫“何”的貴族,受到周成王的豐厚賞賜,為了銘記這份無上榮光,何傾注心血鑄造了這尊寶器,并將榮耀鐫刻其上。驚喜的是,銘文清晰地記錄了周成王繼承父親武王遺志,在洛邑(今洛陽)營建東都的重大史實。更震撼的是,其中“余其宅茲中國”六個字,如同穿越時空的驚雷,在所有研究者心中炸響。
這是“中國”一詞,在浩如煙海的文字記載中,所能找到的最古老、最確鑿的源頭!雖然那時的“中國”指的是地理中心,是周天子表示要居住在世界的中心,統御天下的意思,但這兩個字的份量,足以讓整個華夏民族為之動容。
從此,“饕餮紋尊”有了它真正的、響徹寰宇的名字——何尊。因為這一重大發現,國家文物局馬上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何尊一躍成為國寶級文物,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現珍藏在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從土崖驚現,到裝糧食的“罐子”,到險些化為銅水的“廢品”,再到照亮中華文明源頭的“國寶”,這條跌宕起伏的路,何尊走了足足三千年!它穿越千年而來,何曾不是在告訴我們每個中國人:我們的根,深扎在這片土地;我們的魂,凝聚在“中國” 這兩個字里,這是歷史給我們的底氣,也是我們要永遠守護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