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消息,7月17日,浙江省委十五屆七次全體會議在杭州舉行。
本次全會套開縣(市、區)委書記工作交流會,余杭、義烏、柯橋、蕭山、錢塘、定海、嘉善、景寧、柯城、北侖等10個縣(市、區)負責人作交流發言。發言代表圍繞全會精神,結合各自工作談體會和落實舉措。
堅持創新驅動 深化數實融合
加快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 劉穎
今年上半年,余杭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均衡發展,全區完成財政總收入500.3億元、增長5.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6億元、增長3.7%,兩項財政收入均為全省第一,預計GDP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增速7.0%以上。
堅持創新驅動、人才引領不動搖,全力做強高質量發展主引擎。聯動四大省實驗室等高能級科創平臺開展招才引智,成功引進2021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帕利西教授全職落戶。以杭州未來科技城爭創國家高新區為動力,協同推進良渚文化大走廊高能級文化產業平臺建設,推動“科技+文化”兩廊并進,上半年規上文化企業營收超3000億元、增長7%以上,連續第4年奪得省“科技創新鼎”。
堅持數實融合、布局未來不松勁,積極搶占高質量發展新賽道。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科創新銳企業引領作用,帶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實施“未來攀峰”行動,入選全省首批低空經濟“先飛區”試點,人工智能企業營收超1700億元。
堅持項目為王、實干為先不停步,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硬支撐。強化要素爭取和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22個省“千項萬億”重大項目在一季度全部開工,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增長5.8%,社零總額預計增長12.7%,出口預計增長20%以上。以杭州城市新中心中軸線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浙江音樂廳、余杭國際體育中心等建設,率先發布城市機會應用場景“雙20條”,努力以余杭的“穩進立”為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把準大局大勢 主動應變求變
堅決扛起外貿大市挑大梁的責任擔當
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 葉幫銳
今年上半年,義烏新增全國全省“首單”“首例”“首批”25項,預計GDP增長7.5%以上,外貿出口3586億元、增長24.5%,對全省增量貢獻率達41%。
以改革裂變贏得戰局主動。迭代“五個一”快速反應體系,儲備智慧通關、匯率避險等政策“工具箱”。創新“市場采購+集拼”“跨境電商+產業帶”等舉措,市場采購出口增長28%。開展“萬名采購商邀請”行動,創設跨境電商“清單+報關單”等快速通關模式,提質擴面“先查驗后裝運”改革。來義外商增長19.6%,新設市場主體12萬戶。
以市場蝶變贏得競爭主動。探索打造全球首個小商品AI大模型,構建“一鍵開店、店開全球”數貿新生態。全球數貿中心市場板塊招商火爆,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15%,“義支付”增長46%,縱深推進小商品“品牌出海”行動,新增海外項目14個、儲備項目15個。深度耦合全國200多家批發市場、鏈接110個重點產業帶、覆蓋1500多個縣(市、區),連續10年會展綜合實力居全國縣域第1位。
以項目聚變贏得開放主動。陸海空網全線發力,謀劃實施重大集疏運項目35個、總投資2181億元。搭建首條面向東盟跨境數據專線,蘇溪國際樞紐港開港。大力開展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增網拓點行動,參與設立首家中歐班列境外運營公司,2個項目列入中國—中亞峰會合作成果,中歐班列開行1601列、發運13萬標箱,增長11%。一體推進四大貿易總部板塊建設,總投資360億元,招引落地重大項目40個。
做實“兩新”深度融合
塑造紡織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紹興市柯橋區委書記 袁建
今年上半年,柯橋區紡織品出口625億元、增長9%,中國輕紡城市場成交額2170億元、增長10%,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GDP預計增長7.4%。
以科技創新促進紡織價值變革。深入推進省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試點,構建全國首個紡織垂類大模型,新產品研發和供應鏈協同效率提升30%以上。制定全國首個紡織碳足跡認證標準,開展新污染物防治國家級試點。搶先布局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建立省碳纖維制造業創新中心,精工科技2項碳纖維裝備入選國內首臺(套),功能性面料從加工貿易向原創開發轉型。
以科技創新促進紡織模式變革。深化“四題一評”模式,組建現代紡織產業服務中心,編制前沿、共性需求圖譜。以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為牽引,引聚國家級領軍人才團隊20支,與企業共建實驗室33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24項。完善全鏈條服務,打造國內一流現代紡織中試基地。推行科研成果“先試用后付費”,創設“之江拍”交易平臺。
以科技創新促進紡織要素變革。出臺現代紡織高質量發展政策,落地億元以上高估值人才企業26家,撬動社會投資超100億元。構建鏈式協同產業集群,拉動制造業投資增長23.5%。建成省級以上企業研究院28家、企業技術中心31個。全面落實人才“企業認定、政府認賬”“校企雙聘”等機制,評定首批38家企業89名人才。貫通“高校+平臺+企業+產業鏈”結對合作機制,引進省級以上領軍人才216名,培養高技能人才1.8萬名。
大干項目 大抓投資
釋放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
杭州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 孫旭東
蕭山區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三年突破1500億元、穩居全省第一,工業投資連續60個月兩位數增長,第二批省“千項萬億”項目數、投資額、開工數全省第一,50億級長龍再制造中心項目填補我省航空維修產業空白。
堅持增量至上,千方百計做大項目蓄水池。放大杭州臨空經濟示范區、國家級經開區等戰略優勢,大平臺抓大項目,蕭山經開區綜合排名躍居全國第六、全省首位。首創創新裂變等模式并全省推廣,44個裂變項目總投資超160億元。圍繞汽車智能底盤、膜材料等行業鏈主,推進“一企一鏈一園”建設。上半年落地億元以上固投類產業項目82個。
堅持科創引領,久久為功提升項目含金量。推進未來網絡等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打造芯模、芯機、芯醫三大AI產業社區。打造環大科創平臺創新生態圈,首創先研后付“安心寶”,全區技術交易額連續多年保持百億元規模。定制場景、模型、算力等“五券”,推動企業把研究機構建在科創平臺,組建助企陪跑員隊伍。先進制造、科技創新領域項目占“千項萬億”在庫項目近七成。
堅持服務到底,竭盡全力跑出項目加速度。全量項目納入全生命周期數字看板。推進投建運營一體化改革,破題村留地開發利用,實施“電等發展”三年行動。四套班子齊上陣合力推動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助企服務“三大攻堅”,開辟專業干部成長營,組工干部下沉一線以事見人,激勵干部在大干項目中建功立業。上半年工業項目拿地到開工、竣工到投產平均耗時壓減35.8%、12.8%。
聚焦提質增效 建強特色集群
在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中彰顯新區擔當
杭州市錢塘區委書記 金承濤
今年上半年,錢塘區制造業投資規模保持全市第一,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5%,參與的長三角大飛機產業集群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奪得“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
以生態圈理念筑集群,在打造產業地標上勇爭先。推出“一產業一平臺一政策一基金一機構”發展模式,聚力打造“中國醫藥港”產業地標,構筑1800家企業、130萬方產業加速器、200億元基金、3.5萬名人才的“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目前5款新藥進入上市審批。建立“高校+平臺+企業+產業鏈”結對合作,新增省重點實驗室4家,強化省機器人創新中心等平臺AI賦能作用,“科技副總”合作數全市第一。
以產業鏈思維強集群,在夯實產業底座上求突破。簽約億元以上項目76個,50億元及1億美元以上重大項目2個,五大主導產業項目占比超80%。圍繞“鳳凰”“頭雁”“雨燕”“雛鷹”“俊鳥”五類企業,分層分類建強企業梯隊,新增國家級重點“小巨人”5家,3家企業成功上市。實施百企擴產行動,新落地存量再投資項目135個、總投資超200億元。
以全方位服務興集群,在構建一流環境上走在前。第一時間出臺穩外貿“12+10”政策舉措,貨物出口增長10.6%。放大金磚國家特殊經濟區中國合作中心作用,設立全省首個綜保區城市貨站,對金磚國家出口增長30%以上,跨境電商出口增長60%。每年30%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用于產業發展,60%的空間用于工業發展,出讓標準廠房規模全市第一。
深挖海洋經濟優勢 創新引領產業轉型
高質量打造海洋特色產業百億集群
舟山市定海區委書記 孫丹燕
定海區深挖海洋經濟優勢,創新發展高端船舶制造等現代化海洋產業,成功入選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省級特色產業集群核心區,2024年區本級規上船舶修造行業總產值達到142.2億元、同比增長38.7%。
以“兩新”融合加快產業轉型。研發制造2萬方LNG加注運輸船等5項船舶領域省級首臺(套)產品,超大型LNG雙燃料集裝箱船制造等填補國內技術空白,2024年船企手持訂單量同比增長62.8%、占全省總量的50.3%。一體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建成一批高度自動化的智能生產流水線,2024年船舶完工量增長92.1%。一批“科技副總”、青年博士入駐企業,聯動開展船舶物聯網等16個企業急需技術攻關項目。
以系統革新推動鏈群提能。專門制定產業招商圖譜,新引進投資超1億美元的4個船舶海工項目,引入專業第三方打造船配特色園區、船配超市。對全區船企進行分類整治,引入戰略投資超10億元,盤活土地890畝、岸線1.3公里。專門組建船舶海工產業鏈黨委和船舶海工協會,構建形成協會收集、黨委響應、部門報到的閉環機制,為企業解決人才引育等難點痛點問題。
以“六干”攻堅抓實發展保障。領導包干、專班推進,12個億元以上項目順利推進,船舶研制項目成功爭取國家“兩重”資金支持。聚焦保函開具等關鍵問題,組織開展“百日攻堅”行動,重點船企得到“一企一策”政策支持。持續深入開展“一企一服務”“暖企工程”“我為企業發展辦一事”活動,形成涉企問題“一口子歸集反饋”“一件事集成辦理”等閉環機制,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提升。
科創引領 產業支撐 項目制勝
高水平建強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
嘉興市委常委、嘉善縣委書記 江海洋
今年上半年,嘉善縣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6%,外貿出口增長17%,限上社零增長33%。
狠抓創新動能,全力推動科技成果落地。高效運作浙大智慧綠洲、嘉善復旦研究院等四大科創平臺,集成構建“應用研發+概念驗證+中小試+孵化轉化”的縣域創新體系。與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共建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區。完善“初創、成長、領軍”分層培育機制,全縣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設置率86.8%、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68.2%。創新“五先五后”轉化法,兩年多來四大科創平臺集聚人才1700人、孵化轉化企業65家。
狠抓“兩新”融合,全力提升現代產業質效。以創新賦能傳統企業發展,上半年新簽約本土企業再投資項目50個、總投資248億元。以行業龍頭企業為牽引,建立“一鏈一策一專班”機制,通訊電子產業年產值突破千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躍升至65%。搶抓國家算力樞紐、浙大八大未來實驗室布局嘉善機遇,攻堅總投資244億元的阿里、電信、移動三大智算中心。
狠抓創業生態,全力營造最優營商環境。深化“基金+股權+項目”科技企業引育機制,耐心培育5年的云頂新耀今年成功研發國際領先的AI+mRNA平臺。開展“每月1號見”政企才面對面,建立項目推進五張清單機制,從簽約到投產周期縮短1/3。聚焦一體化示范區內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長三角水鄉客廳,聯動嘉善祥符蕩創新中心實施北融六大行動,將滬西、蘇南創新資源源源不斷導入嘉善。
發揮畬鄉優勢 增強內生動力
奮力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
景寧畬族自治縣委書記 翁志鴻
景寧畬族自治縣大力弘揚“六干”作風,全力走好山區縣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上半年,預計固投增長30%、外貿出口增長40%、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均居山區海島縣前列。
突出跨山統籌,促進城鄉一體融合。強城提能級,鳳舞畬鄉·產城融合入選省級首批發展軸,聯動發展畬族風情大花園等6大片區。興村助增收,推廣民族鄉村“同心共富聯盟”和“跨村協同”組團發展模式,提升83個共富工坊,迭代“一戶一窩禽”“一戶一畝魚”庭院經濟。融合促聚集,推進“跨山統籌 富民安居”工程,推動縣城常住人口占縣域比重升至77.9%,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擦亮生態品牌,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深耕“景寧600”品牌,招引全國竹木科技龍頭企業發展全竹循環產業,提速“中國畬藥谷”等十億級項目。以畬族風情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建設為引領,招引小文山禪意度假村等項目。實施重大項目“五大攻堅戰”,14個省“千項萬億”項目完成年度投資85%以上。實施“雙招雙引”戰略先導性工程,推動規上企業數量、產值、增加值實現三個“三年翻番”。
堅持改革創新,破解山區基本公共服務難題。扎實開展全國“校家社”協同育人實驗區等改革,在全國民族地區率先同步創成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探索“固定+流動”山區醫療服務模式,創新推出“智慧流動醫院”服務標準,該經驗在世界衛生大會主題邊會上作重點推介。推廣“加雙筷子”農村老人就餐互助模式,助餐成本下降40%。開展托育教育一體化和普惠托育省級試點,嬰幼兒入托率達31.7%、托位使用率達81%。
深化“五鏈”融合 做強生態工業
探索山區縣向工業大縣躍升有效路徑
衢州市柯城區委書記 胡益峰
柯城區堅持工業強區,以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服務鏈“五鏈”融合牽引生態工業高質量發展。預計上半年GDP增長7%,固投增長5.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
以重大項目增量擴大有效投資總量。探索“企業點單式”服務模式,為招商項目加速落地提供“基金+資金+供應鏈”等特色菜單,市區聯動招引億元以上產業項目34個。針對項目堵點,由大項目統籌辦派單、職能部門領辦、區領導掛聯推進。借力山區海島調出縣“一縣一策”和省級結對幫扶“1+3”機制,全面梳理重大平臺、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四張清單”,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以機制創新優勢塑造產業競爭勝勢。依托市區工業一體化,圍繞頭部企業集聚上下游關鍵企業,上半年新材料、光電(半導體)兩大主導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5.1%、62.3%;新增產值超10億元企業2家,億元以上企業10家。依托浙大衢州“兩院”等高能級平臺,構建集創新研發、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培育耐心資本,設立28支總規模超400億元的新材料、光電(半導體)產業基金,年度投資額突破39.4億元。
以更優營商環境構建更優產業生態。用好每條產業鏈“一名鏈長、一名院士專家(團隊)”等“八個一”工作體系,完善“企呼我應”涉企問題高效閉環處置機制,出臺助企紓困十條等加力政策,推動各級政策直達快享。借力衢州綜保區正式封關運作,鼓勵轄區符合條件的優質企業入駐,首批簽約保稅項目10個。高質量打造省級小微園區10個,上半年新入庫5000萬元以上投資制造業項目11個。
積極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助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
寧波市委常委、北侖區委書記 潘銀浩
北侖區聚焦省委“132”總體部署,全面助力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樞紐。上半年預計GDP增長6%左右,出口增長11.2%,進口保持全省第一,大宗商品貿易超1萬億元。
聚焦樞紐建強,高質量助力世界一流強港建設。全力保障梅山滾裝碼頭二期、大榭集裝箱碼頭二期順利開工,甬舟鐵路等加快建設。上線運行四港聯動跨境物流平臺,助力寧波舟山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持續進位。創新實施“優先機檢、自動驗放”等機制,汽車零部件等產品通關效率提升30%。加快航運服務集聚區建設,獲批國際船舶登記權限并完成全省首船登記,保稅LNG半年加注量超過前兩年總和。
聚焦平臺提能,高標準建設大宗資源配置樞紐。率先開展地下空間分層利用確權,頒發全國首本地下洞庫三維不動產權證書。圍繞油氣等重點品類,拓展加工鏈、提升價值鏈,引育大宗貿易百億級龍頭企業41家。率先在數字身份認證、電子提單、電子倉單等領域對接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培育大宗易行等行業領先數字化平臺。上線全省首個離岸貿易綜合服務平臺,離岸貿易收支規模增長36%。
聚焦模式創新,高水平推進內外市場一體聯動。大力推動石化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推動機器人產業園先期5個項目“拿地即開工”,“新三樣”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40%、45%。創新發展海外倉等新業態,跨境出口增長26.7%。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業務規模突破1000億美元。與香港國際調解中心簽約成立自貿區代表處,實體化運作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竭盡全力為產品出口、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來源:潮新聞·浙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