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水滸傳》,十個人里有九個都得捶著大腿罵宋江,罵他非要領著兄弟們去“招安”,結果把一百單八將的好漢隊伍活活斷送了。很多人都覺得,要是宋江硬氣點,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漢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業,甚至改朝換代。
這想法是把梁山好漢給神化了,也把那個時代想得太簡單了。我們結合宋代的史料,看看假如宋江真的頭鐵到底,不接受招安,梁山那幫兄弟,到底會是個什么下場。
我可以先給個結論:如果不招安,梁山只會敗得更快,死得更慘,甚至更沒尊嚴。他們最好的結局,可能就是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宋史”里一筆帶過的“巨寇”,連《水滸傳》這本小說都不會有。
梁山一百單八將,聽著威風,但你仔細看這幫人的成分,那叫一個復雜。這根本不是一個目標明確、紀律嚴明的創業團隊,更像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失意者聯盟”。
大致可以分成這么幾撥人:
第一撥,是前體制內人員。比如“雙鞭”呼延灼、“大刀”關勝、“霹靂火”秦明這些,人家本來是朝廷的將軍,有頭有臉,是被梁山用各種計策“請”上山的,心里多少是有點不情愿的。對他們來說,落草為寇是人生污點,招安是他們洗白自己、重回主流社會的唯一途徑。你說宋江不招安,這幫人會怎么想?仗打得順還好,一旦官軍動真格的,開始玩命圍剿了,他們是第一個會動搖的。到時候別說一致對外了,反水當內應,換個封妻蔭子的前程,簡直是順理成章的事。
第二撥,是地方豪強和莊主。像盧俊義、李應、扈三娘這些人上山,多半是被宋江、吳用“坑”上來的。這些人有自己的小算盤,追求的是保全家產和地方勢力。跟著你造反,風險太高,萬一輸了,那可是抄家滅族的罪。長期看不到出路,他們會琢磨著怎么保住自己的核心利益,可能會選擇帶著自己的人馬脫離梁山,跟官府談判,換個“既往不咎”。
第三撥,才是真正的“革命派”或者說“亡命徒”。李逵、三阮兄弟、劉唐這些人,是鐵了心要跟朝廷對著干的。他們是赤腳的,不怕穿鞋的。但問題是,這幫人有勇無謀,破壞力一流,建設性為零。讓他們去管理一個州、一個縣,他們能行嗎?這股力量是梁山最堅決的戰斗力,但也是最不穩定的因素,很容易被情緒左右,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所以梁山內部根本不是鐵板一塊。宋江搞招安,雖然很多人嘴上反對,但實際上是符合了大部分頭領的根本利益的。一旦宋江放棄這條路,就等于砸了大部分人的飯碗和念想。這個聯盟的內部矛盾會立刻激化,都不用朝廷來打,自己內部就得先火并起來。
很多人覺得宋朝軍隊“弱”,打不過遼國,打不過金國,那還打不過你梁山一群草寇?這完全是兩碼事。對外戰爭的失敗,因素很復雜,涉及到戰略、國力、騎兵技術等方方面面。但對內鎮壓叛亂,宋朝的軍事機器一旦開動起來,效率是相當驚人的。
小說里,朝廷派來征討梁山的都是些什么人?童貫、高俅,這些都是朝中奸臣,領兵的也多是些草包將軍。這是《水滸傳》作為文學作品的藝術加工,為了突出梁山好漢的厲害。
但真實歷史上呢?宋徽宗時期,雖然政治腐敗,但國家的軍事體系還在。北宋實行的是“募兵制”,養著一支龐大的職業軍隊,叫“禁軍”和“廂軍”。禁軍是中央軍,最精銳的部分駐扎在首都開封附近,數量高達數十萬。這些都是全職的職業軍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假如宋江鐵了心不招安,還鬧得越來越大,威脅到了朝廷的漕運(這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宋徽宗會怎么辦?他不會再派高俅那種貨色了,他會下定決心,從全國調集最精銳的禁軍,任命一位像種師道、劉法那樣的西軍名將來當總指揮。
戰爭會怎么打?
經濟封鎖:朝廷會切斷所有通往梁山的水陸交通,嚴禁任何糧食、鹽、鐵器流入梁山。梁山泊看著大,但物產有限,養活幾萬張嘴,時間一長,自己就得斷糧。小說里他們還能下山“借糧”,真到了全面戰爭時期,周邊州縣壁壘森嚴,你下山就是送死。
水軍壓制:梁山最大的優勢是水泊天險。但別忘了,宋朝也有強大的水軍。南宋時期的水軍還能跟金國的騎兵在長江上硬碰硬。朝廷完全可以從江淮地區調集樓船、戰艦,甚至征用民船,在梁山泊外圍建立封鎖線。雖然一時半會兒攻不進核心水域,但可以慢慢壓縮你的活動空間。
步步為營,長期圍困:名將指揮的官軍在梁山周圍修筑堡壘、挖長壕,把你困死在里面。就像當年曾國藩對付太平天國一樣,打“結硬寨,打呆仗”。你梁山好漢能沖殺,但你能沖破連綿幾十里的堡壘防線嗎?時間一長,人心就散了。
歷史上,比梁山聲勢浩大得多的農民起義,比如方臘,席卷八州二十五縣,擁兵數十萬。最后怎么樣?宋徽宗派童貫和西軍主力,花了不到一年時間就給平定了。方臘的實力遠超梁山,尚且如此,梁山又能撐多久呢?
可能會有朋友說,梁山可以不固守一地,打出去,去“奪了鳥位”。這更是癡人說夢了。
咱先說錢和糧。打仗就是燒錢。軍隊的糧草、軍餉、武器裝備,哪一樣不要錢?梁山的經濟來源是什么?說白了就是搶。搶劫富戶,搶劫官府。這種模式,小打小鬧還行,一旦要爭奪天下,是完全不可持續的。你搶一個地方,就等于把這個地方的百姓變成了敵人。沒有穩定的后方,沒有稅收體系,你的軍隊就是無源之水。
再說人才。一百單八將里,懂打仗的不少,但懂治理國家的有誰?蕭讓能寫會算,金大堅會刻印章,這些都是技術人才。吳用是個出色的陰謀家,但他的計謀多是上不得臺面的小聰明,缺乏大的戰略眼光。整個梁山團隊,找不出一個像張良、蕭何那樣的戰略家和后勤管理者。
最關鍵的,是政治綱領。梁山的大旗上寫的是“替天行道”。這個口號非常模糊。什么是“天”?什么是“道”?他們的行動邏輯,更多是基于個人恩怨和兄弟義氣。
一個成功的起義,必須有一個能團結大多數人的、清晰的政治目標。比如朱元璋,早期也跟明教、紅巾軍混在一起,但他很快就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團結了漢族地主和知識分子,這才有了后來的大明王朝。梁山呢?他們能提出什么?“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銀”?這只能吸引流氓無產者,吸引不了能幫助他們穩定和治理天下的社會精英。
所以,梁山集團的歷史局限性決定了他們即便不招安,也絕無可能成就霸業。他們只是一群在舊體制下無法生存的人,聚集起來的反抗,但他們本身并沒有創造一個新世界的能力和藍圖。
拋開宏大的敘事,我們再來看看幾個我們喜愛的英雄,如果不招安,他們個人可能的結局。
武松,斷臂擒方臘后,在六和寺出家,八十善終。這在小說里是個不錯的結局。但如果不招安呢?他最好的下場,可能就是在某次突圍戰中斷臂,然后被官軍亂刀砍死。或者,梁山覆滅后,他僥幸逃脫,繼續亡命天涯,最后被某個不知名的捕快抓住,驗明正身,押赴刑場。他“打虎英雄”的名號,只會在縣志的“盜匪錄”里,留下一個冰冷的名字。
魯智深,小說里聽潮而圓寂,非常有禪意。但在亂軍之中,他一個胖大和尚,目標太明顯了。官軍圍剿,他可能為了掩護兄弟們撤退,力竭被俘,然后被當作戰績送往京城,游街示眾后處斬。他那“倒拔垂楊柳”的神力,最終也敵不過國家的暴力機器。
林沖,上梁山就是被逼的,他心里最渴望的還是回到體制內,過安穩日子。招安是他最期盼的。如果不招安,長期的絕望和廝殺會徹底摧毀他的精神。他可能會在某次戰斗中麻木地死去,也可能在梁山覆滅前就郁郁而終。他風雪山神廟的快意恩仇,最終也換不來一個安穩的結局。
這些我們熟悉和喜愛的英雄,他們的悲劇不是招安造成的。他們的悲劇,從他們被逼上梁山的那一刻就已經注定了。
宋江選擇招安,不是他一個人的軟弱或“投降主義”。這是他作為一個“大哥”,在看清了梁山內外的所有困境后,為兄弟們選擇的一條最不壞的路。雖然這條路最后也通向了悲劇,但它至少給了部分人一個善終的可能,給了梁山集團一個被“正名”的機會。否則,他們就是一群被剿滅的“水匪”,僅此而已。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坐在這里討論梁山好漢的故事,能為他們的義氣和勇武而感動,恰恰是因為《水滸傳》這部偉大的小說,而小說的故事藍本,正是建立在“招安”這個歷史節點上的。沒有招安,就沒有征遼、征方臘的后續,也就沒有那么多蕩氣回腸的個人傳奇。
假如宋江堅持不接受招安,梁山好漢的下場,不會是波瀾壯闊的史詩,而只會是一場迅速被遺忘的、混亂而血腥的鬧劇。
參考文獻:
- [元] 脫脫等.《宋史》. 中華書局.
- [宋] 佚名.《大宋宣和遺事》. 古典文學出版社.
- 虞云國.《細說宋朝》. 上海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