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正當伊以沖突告一段落,美國和以色列準備進一步向伊朗施壓,戰火可能重燃,緊張局勢仍充滿變數之際,美以兩國再次不宣而戰,將矛頭對準了敘利亞。
關鍵時刻,3件大事不容忽視。
第一件事,美軍突襲敘利亞,五角大樓失聲。
14日,敘利亞媒體報道稱,美軍突然空襲了敘利亞代爾祖爾省的一處民居。
目前,傷亡情況不明,美國方面也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代爾祖爾省位于敘東部,是敘利亞主要的產油區,且與伊拉克接壤,因此也是美軍長期非法駐扎的區域所在,此地存在多個美軍基地。
盡管,以往美國也多次打著“反恐”旗號,在敘東部與北部地區發起軍事行動,但這一次,卻將目標對準代爾祖爾省的一處民居,這的確是非常少見的情況,不排除美軍打擊該民居背后,是針對某些重要人物而發起的“斬首行動”。
但目前,五角大樓并未給出任何解釋,這也愈發讓外界懷疑,美軍發動空襲的動機究竟是什么了。
更要注意,自從6月中旬開始,美軍便宣布從敘北部、東部的多個軍事基地中撤離,而這些基地將會交由庫爾德武裝管理。
也就是說,美國開始在敘利亞搞“戰略收縮”了,但依舊霸占著在敘利亞的油田等資源,并希望通過代理人的方式,繼續從敘利亞攫取利益。
如今,美軍在敘發動空襲,沒準也是為了后續通過“代理人”維持在敘利益而掃清障礙。
然而,正當美軍不宣而戰之際,以色列也突然出手了。
第二件事,以軍出動戰機,轟炸敘坦克車隊。
14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表示,以國防軍當天早些時候出動戰機,在敘南部轟炸了數輛敘坦克,理由是這些坦克車隊正在向敘南部蘇偉達省行進,以軍認為,這些坦克可能會對以色列構成安全威脅,所以發動了空襲,阻止這些坦克抵達蘇偉達省。
不容忽視的是,13日,敘南部蘇偉達爆發了激烈的武裝沖突,而沖突雙方德魯茲武裝與貝都因部落,沖突發生的原因尚不明確。
但目前,蘇偉達省的武裝沖突已經造成了超過65人身亡,約200人受傷,隨著沖突持續升級,預計后續傷亡人數會進一步上升。
對此,以色列國防部曾表示,不會允許敘利亞的德魯茲人受到傷害,以軍“不會袖手旁觀”。
也就是說,很可能是蘇偉達省爆發沖突后,敘當局準備派兵前去應對,但卻遭到了以軍空襲。
如此一來,以色列似乎有偏向德魯茲武裝的用意,甚至不排除暗中支持該武裝,從而進一步在敘南部“畫地而治”,實現以色列在敘南部的戰略目的。
不過,敘當局已經對以色列發出了警告,稱其空襲敘當局坦克、干預蘇偉達省沖突是在“干涉敘內部事務”,要求其立即停止該行為,并從敘利亞撤出軍事部隊。
但目前,以色列并未對該警告做出回應。并且,美國、俄羅斯以及英法德等國也都沒有表態,處于“集體失聲狀態”。
可見,敘局勢正在迎來新一輪風云變幻,而這背后,恐怕不是巧合,而是有一雙大手在幕后推波助瀾,后續隨著以色列介入其中,局勢或發生更多的動蕩與混亂。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敘局勢再次陷入動蕩,處境最為尷尬的還是俄羅斯。
在阿薩德政權倒臺前,俄羅斯在敘利亞有著頗高的影響力,但隨著敘局勢“變天”,俄羅斯處境愈發被動,在敘俄軍的去留也成了問題。
如今,敘局勢動蕩再起,俄羅斯也開始出招了。
第三件事,俄軍在敘基地究竟何去何從?俄羅斯開始想辦法了。
14日,俄外交部副部長韋爾希寧表示,俄羅斯正在與敘當局就俄在敘軍事基地問題保持磋商,期待能達成相互理解,并強調俄羅斯與敘利亞人民有著悠久且傳統的友好關系,俄敘保持接觸,符合兩國的長遠利益。
言下之意,敘局勢突變之后,俄羅斯也在想方設法維持期在敘利亞的存在與影響力,但要想恢復到阿薩德時期的情況,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如今能做的,就是盡量保全。
但問題在于,敘局勢突變后,美英法德等國紛紛與敘當局接觸,并解除了對敘利亞的部分制裁,土耳其則先入為主,與敘當局建立了一系列合作。
可見,在敘局勢突變后,各大勢力都已經紛紛開始布局了,而俄羅斯在應對俄烏局勢與美西方施壓的情況下,要想確保敘局勢穩定并恢復俄方原先在敘的影響力,顯然也是頗有難度的。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當初敘利亞危機的發生,一度攪得中東局勢動蕩不斷,甚至令中東格局迎來了一次“大洗牌”。
如今,在伊以局勢、美伊關系持續升級,巴以沖突又沒有結束的情況下,敘利亞亂局再起,無疑將加劇中東局勢的混亂與變數。
可以預見,本就不太平的中東正在迎來新一輪多事之秋。山雨欲來風滿樓,接下來,且看各方會如何出招,局勢會如何發展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