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多家媒體消息,俄羅斯夏季大總攻正式進入倒計時,時間定在7月末至8月之間,進攻重點為蘇梅方向。目前烏克蘭軍方已觀察到大概6.7萬名俄軍在附近集結,其中包括了大批空降兵。
與此同時,據多家印度媒體和俄羅斯本土媒體報道,到2025年年末,俄羅斯將引進100萬印度人,俄方將把這些人調動到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補上勞動力不足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是首府葉卡捷琳堡,位于烏拉爾山脈,是俄羅斯重工業和軍工綜合體的所在地, T-90 就是在這里制造的。除了印度勞工外,俄方還在同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談判,以求引進勞動力。
可是,面對上述媒體的說辭,俄方進行了否認。稱25年外國勞工的配額已經定下來了,印度配額為7萬多人。
盡管如此,俄勞動部的統計還是揭開了俄當局的窘境,該部門稱,到2030年,俄羅斯將有310萬勞動力的缺口。這種“嘴上否認、身體誠實”的操作,暴露出俄羅斯深層次危機所在。
其實,蘇梅方向的戰線并不是新的熱點,但這一次的兵力密集度、空降兵出場的節奏,說明俄軍意在制造一次現象級的戰場突破。而后方同時上演的另一場調動,也就是來自印度的勞工潮,就更像是在給俄羅斯工業進行補血。
也就是說,前線打仗,后方造炮彈、拼坦克、趕導彈。過去兩年,俄羅斯能打到今天,靠的不僅僅是前線老兵不死,更是后方整個軍事工業的強力撐場。而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就是這個工業戰場的心臟。引進外勞,等于告訴全世界:俄羅斯人真不夠用了。
有人可能會問:印度和俄羅斯這關系,什么時候親到這個地步了?
其實從蘇聯時代開始,印度就是俄制武器的大買家,兩國之間的軍事和技術合作綿延不絕。現在,印度輸出的不是買單,而是勞動力援軍。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種變相參戰方式。
要知道,這批印度人不是去擺攤、不是去旅游的,而是直接被安排進T-90裝配線、軍工廠流水線,進入俄國國家工業脈搏的深水區。這和普通移民、外包勞工不是一個層面。
普京真正的算盤,是在戰火中激活一個替代動員系統:既然年輕人不愿進廠,自己人不夠,那就把其他國家的人招來干活。你可以說是聰明,也可以說是悲哀。
這里有一個說法不一致的地方:面對百萬印度人入境的說法,俄官方第一時間出來滅火:不可能,最多七萬。與其說是辟謠,不如說是在危機控溫。問題是,俄勞動部的官方預測卻早已攤牌:到2030年,全國將有310萬勞動力缺口,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軍工、制造、能源這些關鍵產業鏈上。
換句話說,即便這次沒來100萬,未來也得“分批湊夠”。否則你總不能讓俄方高層親自去擰螺絲吧?
打仗還得有人干活,工業必須有人來填坑,俄軍的火力要維持,后面是靠整個國家體制在燃燒。而這種“外國人養工業、工業養戰爭”的模式,早晚會出問題。外籍勞動力畢竟不是士兵,不服管理、不愿受苦、語言不通、政治不忠都是隱患。一旦局勢變化,他們跑得比誰都快。
俄烏戰爭已經不是局部沖突,而是全面拼資源、拼韌性的超限較量。
中國沒選邊站隊,也沒替人養老出力,更沒為了誰去背鍋力挺。這種冷靜,本身就是大國戰略最稀缺的智慧。
普京想一雪前恥,但靠引進100萬印度人能不能翻盤,還真不好說。戰爭打到今天,勝負早就不只看前線,更看后方的系統活力。
誰先透支,誰就先退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