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開城來鳳莊的談判帳篷里,志愿軍的談判代表鄧華將軍,正襟危坐,看著對面以美國遠東海軍司令喬伊中將為首的“聯合國軍”代表團。
這已經是第九次會談了。美方代表一進來,連個招呼都不打,往椅子上一坐,就跟集體入定了一樣。喬伊的眼神飄向遠方,就是不看鄧華。其他人呢?有的低頭抽煙,有的在本子上亂寫亂畫,整個場面寂靜得可怕。
鄧華這邊先開了口,擺事實,講道理。一個小時過去了,對面鴉雀無聲,仿佛他說的話都被空氣吸收了。這就是美軍當時發明的“靜默戰術”,一種赤裸裸的心理施壓,想用這種傲慢告訴你:我們懶得跟你談。
鄧華心里窩著火,但他死死忍住了。他盯著對面的美國遠東空軍副司令克雷奇,那家伙只顧著埋頭抽雪茄,煙霧繚繞。鄧華想起了臨行前毛主席和彭老總的指示:“這次可能和不下來,還要做繼續打的準備。還要大量殲滅和消耗敵人,才有和下來的可能。”
想到這,鄧華心里反而平靜了。你們不說是吧?行,那就耗著。于是,志愿軍這邊也沉默了。
整個會場,只剩下煙霧和時間的流逝聲。這場詭異的沉默持續了整整兩小時十二分鐘。最后,還是喬伊先繃不住了,他站起來,干巴巴地說了一句:“我建議休會。”
為什么美軍當時如此囂張?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在戰場上占了便宜。第五次戰役,他們憑借強大的火力和機動性,把戰線推回了三八線附近。所以他們一上談判桌,就獅子大開口,要求志愿軍后撤68公里,白送他們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理由是他們有“海空優勢”,需要補償。
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同樣也別想得到。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鄧華很清楚,接下來的路,還得靠打。
從1951年夏到1953年夏,這兩年時間,美軍為了在談判中增加籌碼,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勢。咱們今天聽著都如雷貫耳的上甘嶺戰役(美軍稱之為三角形山戰役),就是這個時期發生的。
美軍以為靠著絕對的炮火優勢,就能輕松拿下那兩個小山頭。結果呢?硬是被志愿軍用血肉之軀給頂了回去。范弗里特那個“炮彈量”打法,除了留下成噸的彈殼,什么也沒得到。上甘嶺成了一塊硬骨頭,也成了美軍心頭一道永遠的傷疤。
除了上甘嶺,還有“坦克劈入戰”、“正洞西山之戰”等等無數次大大小小的交鋒。結果都一樣,美軍和他們指揮的“聯合國軍”沒討到任何便宜。
更關鍵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志愿軍的后勤和裝備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蘇聯的援助到了,我們自己的軍工也在發展。喀秋莎火箭炮一上場,那氣勢,絲毫不輸給美軍的重炮。此消彼長之下,戰場的傷亡比開始出現驚人的逆轉。
到了1953年,聯軍的傷亡人數,持續保持在志愿軍的兩倍以上。這仗,美國人打得越來越心累,國內的反戰情緒也越來越高。新上任的總統艾森豪威爾,競選時的承諾就是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
壓力之下,美國人終于坐不住了,他們急切地想要停戰。這時候的談判桌上,攻守之勢,已然異也。
就在中美雙方準備握手言和的時候,南朝鮮的大統領李承晚卻跳了出來。
這位老兄的“統一大夢”還沒做完,一看美國大哥要撒手了,急得跳腳。他公開叫囂:“拒絕談判,單獨作戰!” 甚至威脅說,如果盟國撤退,就要把他們都趕出朝鮮半島。
光說還不夠,他還玩陰的。1953年6月,他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押了2.7萬名本該被遣返的朝鮮人民軍戰俘,企圖破壞停戰協定,把水攪渾,逼著美國人繼續打下去。
這一手,把美國人也搞得灰頭土臉。中方代表找到“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質問道:“你們到底能不能控制南朝鮮?停戰協定難道不包括他們嗎?”
克拉克臉上也掛不住,據說他兩手一攤,說了句近乎無賴的話:“那你們去教訓一下他好了。”
毛主席早就看透了李承晚的色厲內荏,他給彭德懷的電報里明確指示:“為使敵整個戰線感覺震動,……再殲偽軍萬余人,極為重要。”意思很明白,不把李承晚打服,這字簽得就不踏實。
最后一戰,派誰去打這個“壓軸大戲”?毛主席點將,把當時還在國內的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派往朝鮮。
之前,楊得志的第19兵團、楊成武的第20兵團已經先后入朝。周總理曾笑稱,這叫“三楊(羊)開泰”。如今,第三位“楊將軍”楊勇壓軸登場,預示著最后的勝利和祥和。
楊勇一到前線,就發現之前那種“零敲牛皮糖”的小打法已經不解渴了。他大膽向中央建議:集中兵力,打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這個想法和毛主席、彭老總不謀而合。于是,一場專門為李承晚“私人訂制”的大戲——金城戰役,拉開了帷幕。
1953年7月13日夜,志愿軍集中了1000多門大炮,對著李承晚偽首都師和幾個精銳師的陣地,進行了整整一夜的怒吼。炮火延伸之后,20兵團的戰士們如猛虎下山,從三個方向猛插進去。
李承晚的防線瞬間土崩瓦解。什么精銳的“白虎團”,在志愿軍的鐵拳下不堪一擊,“白虎團”的團旗都被繳獲了。短短幾天,我軍就向南推進了160多平方公里,殲滅了包括“白虎團”在內的南朝鮮軍5.3萬余人。
這一下,把李承晚徹底打懵了,也把在后方觀戰的美國人打醒了。他們清楚地看到,如果再打下去,整個南朝鮮的軍隊都可能被徹底打垮。
克拉克急忙從東京飛到金城前線,一看這架勢,二話不說,趕緊催促李承晚接受停戰。楊勇這邊正打得興起,接到了命令:“老楊,別打了,美國人要簽字了。”
金城戰役,真正成了一場“打給和平的戰爭”。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對手:我們有能力、有決心打到你服為止。
1953年7月27日,板門店。
停戰協定的簽字儀式,現場死一般的寂靜。和兩年前不同,這次輪到美方代表坐立不安了。
后來,執導了著名越戰影片《豬排山》的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為了創作劇本,采訪了當年參加談判的美方代表。那位代表向他回憶了簽字那天的情景,這段話后來也被放進了電影里,成了經典一幕:
“這個山頭(這場戰爭)最大的價值就是沒有價值。中國人在精神上戰勝了我們。他們極度蔑視我們,(停戰協議)簽字那天,他們沒有握手,沒有客套,甚至沒有正眼看過我們一眼,簽完字后掉頭就走。就算偶爾投來的一瞥,也像在看一條乞求施舍的狗。”
從1951年喬伊那幫人高傲的沉默,到1953年簽字桌前那“可憐的狗”一般的眼神。這兩年多的時間里,究竟發生了什么?
沒什么復雜的,就是志愿軍的戰士們,在三八線那片浸透了鮮血的土地上,一拳一腳,一槍一炮,硬生生把美國人那份與生俱來的傲慢給打了下去。
那一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緒。那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審視,是一個飽經百年屈辱的民族,在打敗了世界頭號強國后,自然流露出的揚眉吐氣。
參考文獻:
- 王樹增. 《朝鮮戰爭》.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 《抗美援朝戰爭史》.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
- 徐焰. 《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回顧與現實啟迪》.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