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的石庫門建筑內,毛澤東、董必武等13名代表秘密齊聚,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此刻,一位未來深刻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年輕人——24歲的周恩來,正身處萬里之外的法國巴黎。他為何缺席這場開天辟地的大會?歷史的選擇背后,是一場跨越大陸的革命序章。
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登上“波爾多斯號”郵輪遠赴歐洲,開啟勤工儉學之旅。彼時的中國深陷內憂外患,他立下誓言:“寧可顛沛流離,也要尋得真主義以拯故國?!痹诜▏⑽慈缍鄶盗魧W生般進入工廠勞作,而是以特約記者身份為天津《益世報》撰稿,深入考察歐洲社會運動。這種獨特角色使他得以穿梭于柏林、巴黎、倫敦之間,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歐洲工人革命實踐。
1921年3月,周恩來迎來關鍵轉折:他與張申府、趙世炎等人在巴黎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八個早期組織之一——巴黎共產主義小組。小組秘密聯絡旅歐進步學生,翻譯共產國際文件,甚至策劃成立“少年共產黨”(后改稱“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當國內一大召開的通知抵達巴黎時,小組面臨兩難抉擇:派代表回國需數月跋涉,且可能暴露組織。經激烈討論,最終決定留守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恰在中共一大召開期間(1921年7月底),一場風暴席卷旅法華人社會:北洋政府秘密與法國簽署5億法郎借款協議,以滇渝鐵路修筑權和全國印花稅作抵押。周恩來聞訊立即行動,晝夜起草《中法大借款竟實行簽字矣》檄文,痛斥:“此乃飲鴆止渴,斷送國脈!”該文通過海郵寄回國內,在天津《益世報》頭版刊發,引發輿論嘩然。
他更組織400余名旅法學生與華工聚集巴黎哲人廳,發起拒款大會。當法國警察持槍驅散集會時,周恩來跳上講臺高呼:“今日屈服,明日則為俎上魚肉!”這場持續月余的斗爭最終迫使北洋政府暫緩借款,展現出他非凡的組織力與政治膽識。毛澤東后來評價:“恩來在法國的斗爭,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海外回響。”
1921年,從巴黎到上海需乘船經蘇伊士運河、新加坡輾轉,耗時逾兩個月。彼時中共一大代表們為躲避巡捕搜查,臨時從上海轉移至嘉興南湖,會議日程充滿變數。巴黎小組即便派代表出發,也難準時抵達。
周恩來在法國建立了中共首個海外宣傳陣地:他撰寫的《西歐通信》系列文章,詳細分析歐洲革命形勢,為國內提供國際視野。同時,他秘密聯絡越南、朝鮮反殖民志士,構建亞洲革命者網絡。這種跨國布局,恰是國內初創黨組織難以企及的。
旅歐四年間,周恩來從書生蛻變為革命家:
- 理論鍛造:系統研讀《共產黨宣言》法文版,與蔡和森等辯論中國革命路徑
- 統戰實踐:推動國共旅歐支部合作,說服國民黨元老王京岐接納共產黨員加入
- 危機處理:1922年領導“爭回里昂中法大學”運動,直面法國軍警逮捕
這些經歷奠定了他日后主持黃埔軍校、解決西安事變的政治智慧。
盡管缺席一大,周恩來創建的巴黎小組卻為黨輸送了關鍵力量: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后來皆出自該組織。1924年周恩來歸國后,迅速以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身份進入黨的領導層。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他首次亮相黨代會便當選主席團成員,毛澤東贊嘆其“明敏干練,有經緯天下之才”。
更具歷史深意的是,193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確定7月1日為建黨紀念日時,周恩來正是主要倡議者之一。他提出:“擇七月之首日為念,取開天辟地、萬物肇始之意?!边@一提議被毛澤東采納并寫入《論持久戰》。當他在延安窯洞主持首個“七一”慶典時,十六年前巴黎街頭為建黨奔走的青年,已成為黨的奠基記憶的一部分。
多年后,毛澤東與周恩來笑談歷史:“若當年你從法國趕回參加一大,或許就少了位在黃埔練兵的周主任,也少了位在西安力挽狂瀾的周副主席?!?這場“缺席”,恰似中國革命的隱喻:真正的創建從不僅限于南湖紅船,更在法蘭西的拒款怒吼里,在延安的提燈慶典中,在每一個為理想燃燒生命的角落。當嘉興的畫舫駛向歷史長河,塞納河畔的年輕身影,早已在異國他鄉點燃了另一簇燎原星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