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點擊上方的藍字《梅州V生活》關注即可
平坦寬闊的村道、休閑娛樂的小公園、意蘊豐富的墻繪……近年來,梅縣區丙村鎮紅光村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堅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不斷拓展文明載體、涵養文明新風、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善治宜居的文明之路,繪就出一幅村容村貌美、富民產業美、鄉風文明美的和美鄉村新圖景。近期,在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公布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中,梅縣區丙村鎮紅光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
提升人居環境 夯實鄉村“底色”
炎熱的夏天,走進紅光村,錯落有致的房子干凈整潔、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公園遛娃鍛煉、前來游玩的游客在景區參觀體驗……一幅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村里變得越來越靚,我們的幸福感也越來越高,住得更加舒心,大家都說很羨慕我們人居環境好!”村民溫金祥說,現在他每天都要來公園走一走,既鍛煉身體又拉近了鄰里關系。
為提升人居環境,紅光村近年來以丙雁松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美麗圩鎮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三清三拆”行動,累計拆除危舊建筑3734平方米,完成“三線”整治6500米;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風格、統一管控”原則,規范建設壩尾安置區客家元素新房105棟,完成井塘公園周邊及主干道240處農房微改造,并提升錦江橋頭示范主街風貌2100平方米,讓村莊實現“舊貌換新顏”。
同時,紅光村持續推進綠美生態建設,開展“黨旗紅·鄉村綠”專項行動,創新開發“我為家鄉種棵樹”微信小程序,募集綠美資金;通過“雙聯雙建”活動籌集資金9萬元,打造“社教同心林”“巾幗林”等主題林,種植了1000多棵樹木。此外,常態化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深入推進農村“三大革命”,建成美麗示范庭院27個、美麗河道(碧道)3公里。
既要扮靚村莊“面子”,又要做實民生“里子”。“在民生方面,紅光村構建‘一老一小’關愛服務體系,建立獨居老人定期探訪制度,開展‘暖陽助老行動’惠及126人次;持續弘揚崇文重教、獎學促優傳統,通過獎教助學累計發放助學金2.9萬元,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紅光村黨總支書記廖美華告訴記者,接下來將繼續聚焦群眾關切,用心辦好每一件民生實事。
激發內生動力 做足鄉村“成色”
在紅光村,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不斷升級,家風家訓、文明鄉風持續傳承,青山綠水之間,秀美活力的鄉村新貌愈加清晰。“在村莊建設中,我們始終牢牢抓住‘村民’這一關鍵,動員廣大群眾主動參與,同時發揮黨員干部和村民理事會的作用,使村莊越來越美麗。”廖美華說。
為激發群眾自治,構建基層治理新模式,紅光村整合井塘寨祠堂文化資源成立村民理事會,創新“祠堂議事+法治講堂”模式,德法共治促進村內和諧。同時,通過創辦涵蓋黨建宣傳、鄉情通報、基層治理的“井塘溫氏文化”村報,帶動村民積極參與村級事務,助推“百千萬工程”做深做實。“我們把祠堂變為村民集中決策、解決糾紛的場所,還會邀請駐村律師到祠堂開設法治講堂,提高大家的法治意識。”紅光村村民理事會理事溫育輝說。
近年來,紅光村對鄉村大講堂、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進行升級優化,筑牢思想傳播主陣地,為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鑄魂賦能;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規民約》,強化村民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文明村創建工作不斷發展;積極開展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等評選活動和理論宣講、政策解讀、衛生健康、教育科普等志愿服務活動,營造出文明友善的鄉村風氣,讓村民之間更加團結互助和諧。
如今的紅光村,尊老愛幼、鄰里和睦、誠實守信等文明行為蔚然成風,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獲評‘全國文明村’這既是對紅光村的肯定,也是鼓勵。”廖美華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文明創建成果,圍繞“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主要目標任務清單,推動人居環境再提升、壯大村集體經濟、堅持“為民辦實事”,全力描繪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新圖景,讓文明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