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點擊上方的藍字《梅州V生活》關注即可
清晨6時,梅江區城北鎮五里亭古驛道旁的早市已然熱鬧起來。賣客家腌面的攤主李大姐麻利地煮著面條,蒸汽氤氳中,她抬頭就能望見不遠處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的塔吊——這座投資4億元的綜合體正拔地而起,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晨景。
這是梅江區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三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梅江區錨定“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目標,堅持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以“城鄉融合、產城互動”為主線,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從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轉型。
數據最能體現轉型的成效:2024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324.91億元,總量穩居全市第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95.51%,較2022年增長1.93個百分點;8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圩鎮標準……
精準畫像
城鄉人居環境顯魅力
“以前這條街管線像蜘蛛網,鐵皮棚亂搭,現在是白墻灰瓦的客家風格外立面,看著就舒心!”在城北鎮圩鎮示范主街經營客家小吃的王阿姨,見證了家門口的蝶變。
城北鎮圩鎮示范主街突出客家特色,面貌煥然一新。 南方日報記者 楊斐君 攝
這段長約1000米的街道,曾因“四線雜亂、店招無序”被居民詬病,如今通過“七個一”美麗圩鎮建設,已成為集鹽商文化展示、便民服務于一體的示范街區。
梅江區的空間提質工程,始于對城鄉肌理的敬畏。
在城北鎮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方案設計中,規劃者深入挖掘鹽商文化、古驛道文化,將“行運五里聚煙火人氣,品味人文享田園風情”作為定位,在3000米環市北路沿線同步推進美麗圩鎮入口、圩鎮客廳、生態小公園等節點建設。其中,圩鎮客廳占地1502.9平方米,集展示、手信銷售、休閑于一體,客家元素的標識與花海景觀相映成趣,成為居民議事、游客打卡的新地標。
嘉應古城一批閑置老屋變身非遺工坊、文創書店,吸引年輕人前來創業。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攝
古城活化是空間更新的點睛之筆。在嘉應古城5街20巷,創新實施公產房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離改革,一批閑置老屋變身非遺工坊、文創書店。國慶、春節期間,日均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夜游嘉應古城”項目帶動周邊餐飲、民宿收入增長35%。
“我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用微改造保留騎樓風貌,讓古城既見歷史,更見生活。”廣東梅州一城兩坊保護開發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改造后的嘉應古城吸引眾多游客游覽購物。 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這種有機更新理念延伸至全域。梅江區聯手省城鄉規劃設計院量身打造區鎮村規劃,加快西陽鎮、長沙鎮、城北鎮3個典型鎮建設,推進美麗圩鎮“七個一”建設,升級改造百花洲農貿市場,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持續優化,圩鎮商業、服務、生活三個功能圈不斷完善。
長沙鎮大密村將河灘、稻田整合為露營基地,端午期間吸引游客近3000人次;西陽鎮筀竹村通過農房風貌改造,把閑置老屋改造成精品民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2021年的18萬元增至2024年的53萬元……
數據顯示,三年來,梅江區累計完成8473棟房屋風貌提升,打造綠美城鄉小公園176個、綠美自然村莊215個、綠美廊道6條,實現“300米見綠地、500米見公園”的生態愿景。
以人為本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以前路過這邊都得走快點,怕瓷片掉落砸中自己。”在三角鎮梅園新村小區居住了10多年的李女士介紹,自從小區改造后,這個擔憂解除了。
梅園新村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共有40多棟樓房,由于年份久遠,不少樓房出現了外墻瓷磚脫落等現象。
“為了讓居民安其居,提升居住品質,我們對該小區10棟樓房進行外立面改造,對所有樓道進行改造,裝設聲控燈,讓群眾夜間上下樓更安全。”三角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梅園新村小區的改造讓近1400戶居民從中受益。
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要義。梅江區推動城區優質公共資源下沉,打造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
“一老一小”服務顯溫度。近年來,建成梅江區零工市場,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成使用,完成紫合醫院建設、東山醫院建設、城西職校擴建、金山小學遷建等一大批民生項目,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考核保持全市第一。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服務下沉鋪路。2024年,梅江區統籌要素保障項目建設,一體推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實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提檔升級了“四好農村路”43.5公里,著力把“四好農村路”打造成產業轉型路、惠民致富路、綠色發展路。
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一年,今年梅江區還將探索按常住人口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優化全區學校布局。推動中小學教師“區管校聘”,加強鄉鎮“三所學校”建設,加快推進嘉應學院附屬學校建設,確保芹洋學校新建教學樓秋季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000個以上,3年新增學位3450個。
衛生健康方面,梅江區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與珠三角高水平醫院溝通對接,與市中醫醫院共建城市醫聯體。加快推進區疾控中心、芹洋半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南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綜合門診部等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服務保障武梅高鐵、瑞梅鐵路梅江段無障礙施工,管控環市西路、客都大道、學子大道等道路沿線風貌。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配合開展燃氣、供水、排水等城區老舊管線升級改造工作。深入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提高區、鎮、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和集中處理效率。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效率。
“梅江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梅江區“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梅江區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為了讓每一個角落都能共享發展紅利,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城鄉融合中找到幸福坐標。
■一線實踐
今年新增青年創業近2000人
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在以產聚人、以城留人、以人興城,是一場人與城的雙向奔赴。
今年以來,梅江區以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為契機,從激活城市資源優化產業布局到精準對接青年創業對象,從真金白銀政策扶持到開展“一對一”創業陪跑,從推動各級人才驛站提質升級到持續深化實施特色品牌活動,全方位激活創業“一池春水”,鼓勵號召廣大青年人才來梅返梅創業發展,力促創業帶動就業實現良性循環。記者獲悉,今年以來,該區新增青年創業近2000人。
梅江區秉持“以城促產、以產聚才”理念,找準城市發展與青年人才創業結合點,立足千年古城厚重人文稟賦和青春之城發展活力,以重點工程項目和平臺建設為牽引,堅持全域規劃提升,推動青創人才與“兩城”資源深度融合。
嘉應古城5街20巷改造提升初見成效,修繕開發后老街區煥發光彩,吸引100多名青年落戶嘉應古城創業,類型涵蓋文化創意、餐飲、設計、娛樂等,帶動就業300余人。
錨定數字經濟年輕產業,依托中心城區優勢基礎,盤活整合閑置資源,政企共建擴充陣地。通過規劃建設和持續完善提升青梅互聯網創業產業園、梅江BPO數字經濟產業園、青創人才社區等優良載體,為市場前景廣闊、青年人才集聚效應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青創團隊落戶,提供空間載體、資源鏈接、孵化支持等保障。
低成本、高效率創業是廣大創業青年最現實的需求。梅江區委人才辦聯合區人社局等重點職能部門,堅持用戶思維,聚焦青年人才創業痛點堵點,精準梳理市“1+N”人才政策和“免費梅州”政策中與青年創業息息相關的內容,通過開展政策“八進”行動,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廣泛宣傳解讀,讓青創人才熟悉掌握創業資金申領、“免費空間”申請等方面內容。
今年以來,梅江區共統籌“免費空間”3.5萬平方米,并在全市率先實現政策落地,為1家企業提供免費辦公支持,3家企業提供免費創業空間支持;開展各類政策宣傳活動20場次以上,覆蓋3萬余人。2024年至今,共受理審核創業帶動就業、一次性創業補貼等307.1萬元,惠及314人次。
對人才的全方位支持,梅州海壹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雅琴深有感觸。該公司經營廣東省社區青少年宮梅州梅江海壹宮,面向青少年兒童、青年等群體提供豐富多彩的興趣課程、職業技能培訓等。
李雅琴介紹,公司近年來享受了多項人才政策。“一方面,我們作為教育類小微企業,招用了畢業兩年內的高校畢業生,享受梅江區小微企業社保補貼,直接降低人力成本,有助于留住年輕師資,提升吸引力。另一方面,海壹的青少年素質教育、青年夜校等業務屬于基層服務領域,部分員工已享受到基層就業補貼,該政策能夠激勵更多創業青年投身本地教育行業,充實教學力量。”李雅琴認為,梅江區對教育行業創業的支持,既靠真金白銀減負,更靠“產業適配+服務落地”賦能,公司的成長正是這一生態良性循環的體現。
■典型案例
打造全民共治的社會治理環境
“沒想到一塊閑置地能變成‘聚寶盆’!”西郊街道西區村村民黃伯看著眼前的集裝箱便民服務區,難掩驚喜。
通過改造,西郊街道西區村曾經環境臟亂的地塊變成集裝箱門店。 受訪者供圖
這塊350平方米的地塊曾長期閑置、雜草叢生,如今通過“強村公司+市場化運營”,建成5個集裝箱門店,引入快餐、便利店等業態,年租金達71.2萬元,為村集體增收55萬元。
治理機制的創新,讓城鎮化更具可持續性。梅江區探索“黨建引領+市場運作+群眾參與”模式,在西區村項目中,由村強村公司負責實施,通過公開競拍確定運營商,同時保留1個集裝箱作為黨群服務驛站,為環衛工人、快遞員提供免費休息服務。“既算經濟賬,也算民生賬。”西區村黨支部書記介紹,項目帶動12名村民就業,周邊商戶營業額平均增長15%。
這種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延伸至全域。在城北鎮,建立圩鎮議事會,由商戶、居民、政府代表共同協商街區管理;在長沙鎮,通過“村民積分制”引導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可兌換農資、服務;在金山街道,“融網通”線上平臺實現24小時民意收集,問題辦結率達98%。
數字化賦能讓治理更精準。梅江區“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整合公安、城管等數據資源,在典型鎮安裝智能監控設備120余套,實現“高空+地面”立體巡查;農業農村局開發“農房審批APP”,村民在線提交材料,審批時間從15天壓縮至3天。“以前蓋房子要跑多個部門,現在手機上就能辦,太方便了!”西陽鎮閣公嶺村村民張偉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