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曾自稱“日啖荔枝三百顆”。但我很懷疑,他吃荔枝是否有這么多。
畢竟蘇軾許多類似美食詩,都是一個主題:
“(夸張歡快地)我在流放地吃得可好啦!我一點都不難過!”
他在《惠州一絕》里寫: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他還寫過《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最后幾句是關鍵: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我聽說荔枝美味,好似江鰩柱和河豚腹。我做官不過是為了糊口養家,早忘了鄉土之念。能在異鄉品嘗到如此佳果,貶到南方也是好事啊!
還是在南方,蘇軾念叨吃生蠔:酒煮生蠔、烤生蠔,他都吃了,妙。臨了還叮囑兒子:“別告訴朝中士大夫,不然他們都要來搶這口吃的啦!”
——這是個冷笑話:朝中大夫們,真會放棄功名利祿,自請貶謫,跑來爭一口生蠔嗎?
還是在惠州,蘇軾跟蘇轍分享自己的心得:
惠州市井不發達,我沒法跟人爭好羊肉,于是叮囑屠夫,給我留點羊脊骨。羊脊之間有點肉,水煮熟,酒漬,薄鹽,烤一烤,這么小心翼翼地吃,就跟吃蟹鉗肉似的。子由你就不一定嘗得到這味兒了吧?只不過我吃得這么高興,惠州的狗就不快活了。
——說來風流瀟灑,苦中作樂,其實都要跟狗搶羊肉吃。細想來,就是安慰兄弟:
我這兒挺好的,你們別為我擔心。
其實蘇軾一向如此。他被貶到黃州,就自己發明做魚的法子:
鹽、姜、蘿卜、酒、橘皮等作為調味料拾掇的魚,很得山居清雅之味——因陋就簡的吃法。
他還強調說,這玩意多好吃,吃的人知道,自己樂就行了!他研究吃豬肉,甚至后世有東坡肉,是因為黃州豬肉便宜。“我吃飽了,你們別管了!”
陸游《老學庵筆記》,說當日蘇軾與蘇轍最后一次見面,是蘇軾南遷途中。那時倆人的狀態,都不算很好。蘇轍心情尤其不好。
路邊有賣面的,其實不好吃。蘇轍吃不下,嘆氣;蘇軾卻已三兩口吃完了,慢悠悠對蘇轍說:“你還要細嚼慢咽品味嗎?”大笑。
所以蘇軾可能沒吃三百荔枝,可能他吃的生蠔、羊骨、豬肉、魚未必那么美好。
但他就是抱著如此的心態:
他說荔枝真好吃,為了荔枝寧可長留南方。他說自己就貪一口吃的,一點都不思念故鄉。他說生蠔好吃,羊蝎子好吃,你們在朝里吃不到。
蘇轍吃不下的面,他三兩口吃完了,說不要挑揀啦,一笑而已。
類似于,剛被貶到黃州時,他感嘆過:反正萬水都是一源,我在黃州也能用到故鄉眉州的峨眉雪水,又何必返鄉?
畢竟他是個“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的人。到了海南沒米吃,還高興地等著房東祭灶好吃一頓的人。
很可能不是蘇軾吃到的一切都好吃,而是蘇軾抱持著“什么東西都可以很好吃”的心態。
如果我真去問他“你真吃了三百荔枝嗎”?
他大概也就是,一笑而過了吧?
《一個人吃飯,也要好好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