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引爆點,是特朗普在一次公開講話里,對著鏡頭給俄羅斯劃下了一條紅線。他說,要求俄羅斯在50天內必須和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不然呢?后果很嚴重。對俄羅斯所有商品加征100%的關稅。這還沒完,更狠的是一招“二級制裁”——任何國家要是還敢跟俄羅斯做生意,特別是買他家的能源,那對不起,等著美國的將是最高500%的懲罰性關稅。
話音剛落,北約新上任的秘書長馬克呂特,立馬就在華盛頓敲邊鼓,表現得比特朗普還積極。他直接點名中國、印度和巴西,警告說這三個國家“可能遭受嚴重打擊”,甚至還用一種教訓人的口吻,讓中印巴三國趕緊“給普京打電話”,逼他停戰。
好家伙,這一唱一和,不知道的還以為美國真要憑一己之力擺平俄烏沖突了。可有意思的是,這套組合拳打出來,最先看穿其中門道的,反而是局內人。
烏克蘭自家的一位議員別祖格拉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哪是最后通牒,這50天分明是給了普京一個“綠燈期”,讓他能在這段時間里放開手腳,能打多少是多少。就連美國自家的共和黨參議員都私下承認,這期限設得不明智,搞不好反而會刺激俄軍在戰場上搞出更大的動作。
說白了,特朗普這套操作,還是他那套熟悉的“交易的藝術”。他想營造一種“天要塌下來”的緊張氛圍,把所有壓力都堆到俄羅斯身上。但問題是,他這次選錯了施壓的對象,也打錯了算盤。
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的回應就特別有代表性,他直接把特朗普的通牒嘲諷為“鬧劇般的最后通牒”。老梅那話說的,叫一個硬氣:“俄羅斯不動如山”,潛臺詞就是,你嚇唬誰呢?更有意思的是,他還補了一刀,說跟我們比起來,“歐洲現在比我們更恐慌”。
這話可不是瞎說。大家想想,自打2022年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加起來都上千項了,美俄之間的直接貿易額早就快清零了。現在特朗普跑出來說要加100%的關稅,這不就是對著空氣開槍嗎?根本不疼不癢。
特朗普自己也門兒清,他這招真正的殺手锏,壓根就不是那100%的關稅,而是藏在后面的“二級制裁”。他的小算盤是,我直接動不了你俄羅斯,那我就動你的大客戶。中國、印度、巴西,這些國家現在是俄羅斯能源的主要買家。只要我用500%的關稅把他們嚇住,讓他們不敢再買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那你俄羅斯的經濟命脈不就斷了?到時候還不是得乖乖回到談判桌上。
不得不說,這招夠毒。它試圖用經濟霸凌的手段,強行切斷俄羅斯和世界新興經濟體的聯系,制造一場釜底抽薪式的圍剿。可特朗普千算萬算,算漏了一件事: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美國一家獨大的時代了。
北京的一句話,莫斯科的定心丸
就在特朗普的通牒傳遍全球、呂特在華盛頓大聲疾呼的第二天,一架專機穩穩地降落在北京。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帶著普京的口信,來華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這個時間點,實在是太巧了,巧得就像是提前安排好的劇本。
會議議程很滿,但在所有公開活動結束之后,中方高層單獨會見了拉夫羅夫。這次閉門會談的內容,才是整場大戲的關鍵。根據事后發布的消息,拉夫羅夫首先轉達了普京總統將親自來華,出席即將舉行的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這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政治信號,表明俄方對中俄關系的重視程度。
但更關鍵的,是中方給出的那句承諾。咱們的原話是這么說的:“加強在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平臺上的相互支持,共同維護兩國的安全與發展利益。”
這句話看著是外交辭令,但每一個字都重如千鈞。它至少傳遞了兩個核心信息:
第一,所謂的“相互支持”,就是在告訴全世界,尤其是在告訴華盛頓,中國不會屈服于任何形式的二級制裁壓力。你想用關稅大棒來逼我們站隊,逼我們放棄和俄羅斯的正常貿易,門兒都沒有。我們不僅不會放棄,還要“加強”合作。
第二,“共同維護安全與發展利益”,這句話的指向性就更明確了。什么叫“安全利益”?在當前局勢下,抵御外部霸權干涉,就是最大的安全利益。什么叫“發展利益”?保障我們能源進口的穩定,維護我們海外市場的公平,就是核心的發展利益。把這兩樣東西捆綁在一起“共同維護”,實際上就是宣布,中俄的戰略協作只會深化,不會動搖。
幾乎就在這次會見的同時,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在記者會上,連續兩天被問到關于美國威脅加征關稅的問題。發言人的回答斬釘截鐵:其一,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的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其二,貿易戰沒有贏家,用極限施壓的方式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態度已經亮得不能再亮了。特朗普想用一招“離間計”分化中俄,結果我們直接當著全世界的面,和俄羅斯一起把抵御風浪的防波堤又加固了一層。
可以說,拉夫羅夫帶著這個承諾離開北京的時候,心里是踏實的。普京在克里姆林宮里聽到這個消息,也絕對能吃下一顆定心丸。有了中國這個戰略后方的托底,俄羅斯才有了梅德韋杰夫口中那種“不動如山”的底氣。
誰的鬧劇,誰的尷尬?
回過頭來看,這場由特朗普發起的制裁鬧劇,最尷尬的其實不是俄羅斯,反而是搖旗吶喊的歐洲。
北約秘書長呂特嘴上喊著要籌集資金,武裝烏克蘭,要讓俄羅斯付出代價。但他回避了一個最要命的問題:如果美國真的對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能源消耗大國實施二級制裁,導致它們減少甚至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那么國際油價會飆到什么地步?俄羅斯為了報復,會不會徹底切斷對歐洲僅存的那些能源輸送管道?
到時候,歐洲拿什么來填補這個巨大的能源缺口?靠美國的高價液化天然氣(LNG)嗎?2022年能源危機的教訓還歷歷在目,那種被能源價格扼住喉嚨的感覺,歐洲人應該還沒忘。強行與俄羅斯能源“脫鉤”,結果就是推高全球通脹,而最大的受害者,恰恰是高度依賴能源進口的歐洲工業國。
所以梅德韋杰夫那句“歐洲比我們更恐慌”的調侃,簡直是說到了歐洲的痛處。他們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結果自家的能源成本飆升,企業叫苦不迭,民眾怨聲載道。現在甚至有報道曝出,不少德法企業,正想方設法通過中亞等“中轉站”,偷偷摸摸地維持和俄羅斯的貿易。這臉打得,啪啪響。
反觀被美國威脅的這幾個國家,早就不是待宰的羔羊了。他們已經悄悄建立起了一道防火墻。你看,中俄之間的貿易,超過90%已經使用本幣結算,美元在這里基本失去了用武之地。印度也早就和俄羅斯建立了“盧比-盧布”的支付機制,繞開美元進行交易。巴西則在金磚國家合作框架內,積極推動本幣互換和貿易便利化。
這些“去美元化”的實踐,就像是在全球金融體系里開辟出了一條條新的航道。當美國想通過控制SWIFT系統、控制美元結算來實施“長臂管轄”的時候,卻發現越來越多的重要經濟體,已經在這張大網之外,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循環。呂特還在那叫囂讓大家“關注制裁后果”,他可能壓根就沒意識到,他所依賴的那個“制裁武器”,已經越來越像一根生銹的撬棍,威力大不如前了。
所以,這50天的倒計時,究竟是誰的“催命符”?
對俄羅斯來說,這50天是戰場上爭取主動的窗口期。對烏克蘭來說,這可能是失去更多領土之前,被迫接受更差條件的倒計時。而對特朗普來說,這更像是一場豪賭,賭贏了,他是終結戰爭的英雄;賭輸了,他就是那個把盟友推進火坑、卻連對手一根毛都沒傷到的跳梁小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