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準備好迎接一年中最“熱情似火”的時段了嗎?沒錯,“三伏”的大幕,20日正式拉開了!全國多地即將開啟“上蒸下煮”的桑拿模式。但今年有個大不同,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今年“三伏”居然“縮水”了!只有30天!
這可是打破了一項保持了整整10年的紀錄!從2015年到2024年,連續十年,“三伏”都是雷打不動的40天。今年這40天的“超長待機版”高溫體驗卡,終于到期了。為啥今年突然變短了?別急,咱們得從老祖宗的計時智慧說起。
“三伏”這日子可不是隨便定的,用的是咱們中國古代的 “干支紀日法”。具體怎么算呢?
初伏是從夏至那天往后數,第三個帶“庚”字的庚日。中伏是夏至后第四個庚日。末伏是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合起來就是“三伏”。
這里有個關鍵點:天干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兩個庚日之間固定隔10天。所以初伏到中伏,穩穩的10天。但中伏到末伏的天數就不一定了,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為啥呢?因為末伏的起點是“立秋后第一個庚日”。
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有四個庚日,那中伏到末伏就隔10天,整個三伏就是 30天。
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間 有五個庚日,那中伏到末伏就隔20天,三伏就變成 40天。
今年啥情況?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第一個庚日6月30日(庚午日),第二個庚日7月10日(庚辰日),第三個庚日7月20日(庚寅日),這就是今年初伏的開始!
今年立秋是8月7日。數一數夏至到立秋之間的庚日:6月30日、7月10日、7月20日、7月30日(庚子日),只有四個!所以,中伏從7月30日開始,到末伏(8月9日)正好是10天。
最終“三伏”時間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
總時長:30天!
因為庚日每年在公歷上的位置會變,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都不太一樣。但大范圍跑不出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這個時間段。
別高興太早!“縮水”不等于“降溫”!
“三伏”之所以讓人談之色變,就是因為它是一年里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魔鬼時段”。那種悶熱潮濕、渾身黏糊糊的感覺,古人形容得非常貼切,叫“溽熱”。想象一下蒸籠或者烤箱,就是那種“上蒸下煮”的滋味!
高溫預警已拉響!多地沖擊40℃+!
19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高溫范圍依然龐大:
新疆大部、陜西關中、山西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安徽、江蘇西南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盆地東北部、重慶大部、廣西中北部、廣東中西部 等地,普遍在35到36℃。
重點高溫區37到39℃,分布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和南疆盆地、陜西關中、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湖北東部、湖南東部、重慶東北部和中部。
極端高溫區40℃以上,分布在新疆吐魯番盆地、重慶東北部局部地區。出門真的就是“烤驗”!
“七下八上”關鍵期!北方強降雨+強對流來襲!
高溫肆虐的同時,防汛關鍵期“七下八上”也準時到了!“七下八上”指每年7月下半月到8月上半月這個時期,是我國華北、東北地區降雨最集中、最強、最容易出現極端暴雨的時段。
今年“七下八上”的第一場較強降雨,已經安排上了!從18日開始到22日,北方多地要經歷一輪較強降雨過程,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多地局部可能遭遇大暴雨!
為啥雨這么大?
高空槽東移,把冷空氣引下來;正好撞上副熱帶高壓邊緣的暖濕氣流;今年第6號臺風“韋帕”雖然距離遠也來“助攻”,幫忙輸送水汽。三股勢力交匯,結果就是強降雨+強對流天氣組團來襲!
20到21日白天,雨帶東移增強,重點在華北、內蒙古!內蒙古東部、河北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內蒙古局地的降雨強度,可能是同期少見的。
21日夜間到22日,雨區繼續東移,主要影響東北和黃淮東部。吉林東部、遼寧東部和南部、山東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暴雨或大暴雨!
今年三伏“縮水”到30天,是10年來首次!但這并不意味著高溫會打折扣,“上蒸下煮”的溽熱感依然是主旋律!
南方高溫持續,多地沖擊40℃!今年的“三伏”雖然天數少了,但該熱的還是會熱得夠嗆,該下的雨也一點不含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