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張騫通西域帶回來黃瓜、大蒜,卻沒把西方面包技術捎回來?這事兒說起來挺有意思,不是咱老祖宗眼光差,實在是那會兒的西方面包,真不如咱的饅頭靠譜。
您可能不知道,古代西方面包硬得能當武器。有記載說,中世紀歐洲酒館吵架,抄起桌上面包能把人砸出血;甚至有考古發現,古羅馬士兵的背包里,面包硬得跟板磚似的,既能當干糧,緊急時還能壘墻。更糟的是,那會兒做面包為了充數,還往面里摻木屑、碎石子,吃起來又硌牙又刮嗓子。就這玩意兒,換誰也不會想著引進啊。
反觀咱們的饅頭,雖說古代沒糖,可架不住它軟和。蒸熟的饅頭暄軟好嚼,家里老小都能吃。但您想過沒,蒸饅頭這事兒看著簡單,背后的門道可不少,得有家伙事兒,還得有燒火的條件,這些咱老祖宗早就配齊了。
先說蒸饅頭的 “家伙事兒”—— 蒸器。這東西可不是隨便個罐子就能代替的,得能密封住蒸汽,還得扛得住高溫。早在 2 萬年前,江西萬年仙人洞就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那時候西方人還在用石頭當碗呢。
到了 5000 年前,咱這兒的陶器技術已經甩開世界一大截:屈家嶺遺址的陶器,爐溫能飆到上千度,燒出來的蒸器結實得很;商周時期更厲害,貴族用青銅做蒸器,底下煮著肉,上面蒸著糧,一頓飯又快又省柴火,這腦子多活泛。
再看西方,雖說他們總說自己古代制陶業多牛,但考古挖出來的東西實在有限。要么是幾件看著精美的花瓶,要么是些破瓦片,專門用來蒸東西的陶器幾乎沒見過。沒有蒸器,就算知道有饅頭這東西,也只能看著眼饞,總不能用石板烤吧?那烤出來的可不是饅頭,是鍋盔都不如的硬疙瘩。
光有蒸器還不夠,還得有燒火的燃料。蒸饅頭得一直燒火,柴不夠可不行。這就牽扯到另一個硬功夫 —— 工具。咱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會鑄鐵了,把鐵礦石化成鐵水,倒進模子里就能出活兒,又快又便宜。西漢的時候,滎陽有個冶鐵爐,一天能煉 1 噸鐵,這產量擱古代可是天文數字。有了鐵斧頭、鐵鋸子,老百姓砍柴方便多了,家里燒得起火,蒸饅頭自然不是難事。
可西方那會兒就慘了。他們直到 14 世紀都不會鑄鐵,用的是 “塊煉鐵”—— 把鐵礦石放小爐子里燒,燒出一塊半生不熟的 “海綿鐵”,再拿錘子一點點敲成工具。這么折騰下來,一把鐵斧頭貴得嚇人,普通人家根本買不起。沒有趁手的工具,砍不著足夠的柴,別說蒸饅頭了,就連燒開水都得省著來。所以他們只能搞 “集中供應”,大家都去面包房買面包,為了能放久點,只能做得硬邦邦的,干嚼都費牙。
說到這兒您可能琢磨過味兒了:要是一個地方連蒸饅頭的陶器都湊不齊,連砍柴的鐵斧頭都稀罕,那他們怎么可能有精力搞出金字塔、巨石陣那些宏大的工程?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閑人琢磨哲學、雕刻石碑?說白了,過日子的基本家當都跟不上,再宏大的歷史敘事,也跟沙灘上蓋樓似的,不牢靠。
咱老祖宗選饅頭不選面包,不是沒見過世面,是真懂過日子。松軟的饅頭背后,是 2 萬年的陶器技術積累,是領先世界的冶鐵本事,是家家戶戶能生火做飯的踏實日子。這可不是瞎吹,都是地里挖出來的陶器、鐵器實打實證明的事兒。
資料來源:
《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考古發掘報告》,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2016 年
《屈家嶺遺址陶器工藝研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 年
《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發掘簡報》,湖北省文物局,2005 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