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7月20日入伏,村里老人總念叨“最怕入伏一日晴”。
大晴天不好?這話聽著怪,可老輩人說這是看天吃飯的學問。
今年伏天有點短,頭伏10天、中伏10天、末伏10天,總共30天。
為啥短?夏至到立秋只有四個庚日,往年常見五個,所以“短伏”了。節氣專家說,今年算“晚入伏”,老輩有句“早入伏不算熱,晚入伏熱死牛”。
晚入伏熱得狠?
副高穩當又強盛,一待就是個把月,莊稼可遭罪。“入伏下雨,伏伏有雨”,這是老輩最盼的。
伏王被雨淋,往后雨不斷。
去年入伏下了場透雨,鄰村玉米棒子比胳膊粗,收糧車排到村口。“入伏日頭笑,大暑田開裂”,這話聽得人心緊。伏天晴熱沒雨,地縫能塞下腳。
前年伏天30天沒雨,村西頭旱地玉米葉子卷成繩,畝產少了200多斤。
雨水為啥這么金貴?
伏天玉米抽穗、水稻孕穗、大豆結莢,一天喝半寸水。雨熱同期是個寶,該熱時熱、該雨時雨,莊稼才長得歡實。雨少了,灌井水也費勁。
雨水是軟水,帶點氮素,比井水養苗。去年用雨水澆的地,玉米葉兒綠得發亮。
頭伏餃子二伏面,這習俗可不簡單。伏天沒胃口,餃子有肉有菜,吃著得勁。
中伏最熱,面條好消化,拌點黃瓜絲、蒜泥,開胃還殺菌。老輩人沒空調,全靠吃對。
現在有天氣預報,可農諺還管用不?村東頭王大爺說:“機器能報三天,老理兒看的是趨勢。
”伏天雨水少,灌溉能救急,可旱地多的村,還是得“靠天賞飯”。
去年澆地泵壞了,半坡地玉米全干了。“伏里無雨,囤里無米”,這話有點絕,可伏天雨水和收成,確實捆在一根繩上。有些地方入伏晴反而收成好?
可能和小氣候有關,這事兒還得看具體地塊。
老農諺不是迷信,是祖祖輩輩蹲地頭、看云頭,攢下的活命經。
點個關注,后續帶您看伏天里的田間新變化,莊稼長得咋樣,咱一起盯著。注:農諺有地域差,具體農事還得看當地預報,別光信老話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