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
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大會時
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紀錄片《紅旗渠》
20世紀70年代
周恩來總理亦曾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
“新中國有兩大奇跡,
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
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本期將繼續圍繞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向大家介紹紅旗渠水利工程檔案
人工天河
紅旗渠
文獻遺產名稱:
紅旗渠水利工程檔案
文獻數量:1020件
文獻保存者:
河南省林州市檔案館、
河南省安陽市檔案館、
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
河南紅旗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紅旗渠水利工程檔案
不僅是一個關于水渠的故事
更是中國人民如何
在絕境中保持尊嚴與創造力的見證
歷史上的林縣(林州)
“十年九旱、水貴如油”
20世紀60年代
在我國經濟最為困難時期
面對物料技術嚴重匱乏
勘探施工條件極其惡劣等嚴峻挑戰
林縣人民“苦干巧干”十年
用雙手劈山鑿渠
以精準落差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
設計建造了全長1525.6公里的
“自流引水”百年工程——紅旗渠
渠水流淌60年至今
整個渠線依然保存完好
并持續發揮著灌溉作用
點擊下方鏈接,了解紅旗渠的故事
《數說紅旗渠 | 這一條“人工天河”究竟有多牛?》
紅旗渠水利工程檔案
涵蓋文書、科技、聲像、實物等
多個門類1020件
時間序列完整、內容翔實、形式多元
見證了紅旗渠從規劃到通水的全過程
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憑證
具有突出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為研究挖掘紅旗渠水利工程
豐富的科技內涵和時代價值
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材料
紅旗渠水利工程檔案
形成于新中國大規模興修水利時期
作為當時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
紅旗渠獨特之處在于
其是在地質環境惡劣、施工難度極高、
無重型機械助力下
黨領導人民群眾
自發攻堅修建的水利工程
它的建設過程
孕育了對當代影響深遠的紅旗渠精神
區別于其他側重于
技術和工程描述的水利檔案
紅旗渠建設過程中
人民獨創的工程技術亮點
也獨一無二
紅旗渠的建設者創造出了
“壩中過渠水,壩上流河水”的空心壩
建成了“槽下走洪水、
槽中過渠水、槽上能行車”的渡橋
發明出了懸崖絕壁的“土吊車”
創新了上百項工程、技術成果
整個檔案資料呈現了
紅旗渠工程規劃設計的科學性
結構選型的創新性
施工技術的獨創性
豐富和完善了中國水利科技史
中國水事綜合安陽融媒、黨史博采、前線理論圈等整理。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文案| 王子月 羅景月
審核| 陳銳
監制| 樊弋滋
責編| 王子月
校對| 王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