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天有點怪,30天就結束,十年里最短。
頭伏7月20日開始,末伏8月18日結束,中伏才10天。老黃歷說“入伏在月尾,中伏淹死鬼”,今年入伏是農歷六月廿六,正屬月尾。
村里王大爺蹲在門檻上抽旱煙:“這老話傳了幾輩,說中伏要發大水。”可氣象臺偏說北方可能旱,南方暴雨多,兩邊說法擰成了繩。三伏天咋算的?
老祖宗用天干地支,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入伏。庚日每10天來一回,今年頭伏庚寅日,中伏庚子日,末伏庚戌日。
中伏天數看立秋,今年立秋早,中伏就少了10天,總伏天縮成30天。老輩人還講究“母伏”,入伏農歷雙數就是母伏。農諺說“雨下母伏頭,三伏穿襖”,今年入伏沒下雨,可老人還是揪著心。
河南老張蹲在玉米地邊抹汗:“這玉米葉子都打卷了,副高賴著不走,熱得邪乎。
”氣象臺數據扎心:北方七八月降水200毫米,蒸發量卻300毫米,土能裂成龜殼。可誰知道呢?
前兒還旱得冒煙,后兒可能暴雨傾盆,旱澇急轉最要命。
南方更亂套,長江流域梅雨季短,暴雨卻扎堆下。安徽老李的稻田剛抽穗,一場短時強降雨,水漫過稻穗,根都泡白了。
專家還說9月可能轉旱,“秋老虎”又來烤,莊稼兩頭受氣。
老黃歷和氣象臺掐架,農民最犯難。村東頭趙伯拍著老黃歷:“我種了40年地,老話救過多少回急?”村西頭劉叔舉著手機看預報:“現在衛星能看云,比看黃歷準多了。
”鎮里干部也犯愁,北方挖新渠備著旱,南方加固堤壩防著澇。無人機灑水、耐旱玉米種都推廣了,可農民最怕“說變就變”。老張蹲在田埂嘟囔:“前兒剛澆完水,后兒下暴雨,這地還咋種?
”有人說老黃歷過時了,科技發達該信預報;有人說老理兒是根,丟不得。其實哪有絕對?老經驗是祖祖輩輩的觀察,新科技是現在的眼睛。
種地像走鋼絲,得左手攥著老黃歷,右手盯著天氣預報。未來幾天,伏天正式開始,到底是旱是澇,還得看天給啥臉色。農民該備的水窖備上,該修的堤壩修好,兩手準備才踏實。
具體咋變?誰也不敢打包票,只能說多留個心眼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