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公開歷史文獻資料結合個人理解創作,部分內容為文學性演繹,文末已列出參考資料。
南仲皇父人物肖像插畫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今天繼續趣聊歷史人物,話說這西周有位 "雙料奇才",武能領兵平叛,文能派使收貢!詩里有云 "赫赫明明",銅器上刻他 "威服淮夷",此人是誰?
這人就是南仲皇父,周宣王手下的太師,相當于今天的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單說他帶著六師大軍揍得徐國“滿地找牙”,又讓淮夷乖乖“送錢送糧”這事兒,就夠在史書里風光三千年。更奇的是,連他派去的使者都被刻在銅器上,這《駒父盨蓋銘文》一出土,誰還敢說他只是個傳說人物?
要講南仲皇父,就得先說說他趕上的好時候:周宣王中興。
前面聊過,周宣王是召穆公舍了親兒子保住的太子,剛上臺就憋著股勁要復興西周,一掃坑爹留下的陰霾。
他的老坑爹周厲王著實把天下折騰得夠嗆,多虧 "共和行政" 緩了口氣,可周邊的部族沒閑著:西邊犬戎蠢蠢欲動,東邊徐國自稱 "王",南邊淮夷更是見縫就搶。
周宣王想 "中興",光靠嘴說不行,得有能打仗、會外交的硬茬子,南仲皇父就是這時候被推到臺前的,真是時代在召喚!
官居 "大師"(即太師),周天子的頭號軍事顧問,《詩經?常武》里明明白白寫著 "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大祖" 是啥?是祭祀祖先的廟堂,天子在這兒任命將領,可見規格多高。
南仲皇父領兵平叛徐國圖
周宣王指著他:"東邊徐國不服管,你去給孤收拾利索!" 南仲皇父二話不說,點起六師大軍就出發,這六師可是西周的精銳,相當于現在的 "王牌集團軍",每師兩千五百人,六師就是一萬五千人,配上戰車,那叫一個威風。
您猜這仗打得有多漂亮?《詩經?常武》里寫得跟現場直播似的:"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南仲先整頓軍隊,磨亮兵器,然后帶著隊伍往南殺,一路軍紀嚴明,不搶老百姓東西,南邊的人都說 "周師來了是好事"。
徐國當時的首領叫徐偃王,據說 "好行仁義",其實是借著仁義名頭擴張,手下有不少部落跟著起哄,見周師來了,還想擺開陣勢硬碰硬。
南仲皇父根本不給他機會。他派程伯休父帶一支兵繞到徐國后方,斷了糧道;讓尹吉甫(就是寫《詩經》里好多詩的那位)正面列陣,自己坐鎮中軍。
徐偃王的軍隊看著人多,其實是烏合之眾,一見周師戰車沖過來,先自亂了陣腳。《常武》里說 "如雷如霆,徐方震驚",周師的吶喊跟打雷似的,徐國人嚇得腿肚子轉筋,沒打幾回合就投降了。南仲皇父沒趕盡殺絕,只讓徐偃王取消 "王" 號,按時朝貢,這手 "打一巴掌給顆糖" 的本事,比單純打仗高明多了。
平定徐國還不算完,南邊的淮夷又冒頭了。這些淮夷部落散在淮河兩岸,平時打漁種地,一有機會就往北搶,西周初年就沒少鬧事。
周宣王說:"徐國服了,淮夷也得管管。" 南仲皇父琢磨著:"老打仗也不是辦法,得讓他們知道聽話有好處。" 于是在公元前 810 年,派了駒父、高父兩位大夫去淮夷 "宣旨"。
這趟出使可不簡單,相當于現在的 "外交使團兼經濟考察團"。駒父等人帶著南仲的令牌,坐著馬車一路向南,《駒父盨蓋銘文》里記著 "南仲命駒父,率高父,省南國"。
駒父出使淮夷收貢圖
淮夷的部落見是周師派來的,誰敢怠慢?"各方國都奉命迎接來使,進獻財物",有送銅貝的,有送絲帛的,還有送糧食的,臨走時還保證 "以后年年進貢,絕不敢亂"。
您說這南仲皇父厲害不?不用打仗,派倆人就能讓淮夷乖乖聽話,這才是真本事。
不過歷史上對南仲皇父有個爭議:他到底是周文王時期的還是周宣王時期的?
這事兒得從《詩序》說起, 《詩序》說《常武》是寫周文王的,那南仲就成了文王手下。
駒父盨蓋
可近代學者不這么看,一來《駒父盨蓋》是西周中晚期的銅器,銘文里明明白白寫著是周宣王時期的事;二來《常武》里提到 "王命卿士",這卿士制度在宣王時期才成熟。就像咱看老照片,穿西裝的肯定不是明朝人,南仲皇父這 "太師" 頭銜,也只能是周宣王時期的。
大家可能要問:"這南仲皇父到底有啥能耐,能文能武?" 其實他的本事全在 "審時度勢" 四個字上。
打仗時,他知道 "攻心為上",平定徐國不屠城,贏得民心;外交時,他懂得 "恩威并施",派駒父出使帶的不光是命令,還有賞賜的承諾。
《常武》里說他 "赫赫明明",不光是威風,更是聰明,知道啥時候該硬,啥時候該軟。
野史里說,南仲皇父年輕時是個 "書呆子",天天抱著竹簡看兵法,別人嘲笑他 "紙上談兵",他也不惱。后來跟著召穆公打仗,才把書本知識用到實戰里,慢慢練出本事。這故事雖沒證據,可《詩經》里他寫的詩句(也可能是別人寫他的)對仗工整,可見文化水平不低,說不定真是 "文武雙全"。
還有件趣事,說他平定徐國后,把繳獲的銅器熔了,鑄了個大鼎,刻上 "徐方來朝" 四個字,擺在虢文公家里,因為虢文公最愛講 "祖宗之法",南仲想讓他瞧瞧 "中興" 的熱鬧。
這事兒可沒銘文和歷史材料來佐證,大家就當圖個樂!我個人認為這倆人都是當時宣王手下的重臣和能臣,互相捧場也說得過去。
周宣王任命南仲皇父場景圖
南仲皇父后來去哪了?他的結局可沒啥詳細記載,只知他的繼任者是虢石父,是個把西周折騰垮的奸臣。
對比一下更顯南仲的可貴:他就像家里的頂梁柱,平時不聲不響,關鍵時刻能扛起事,撐起一片天。宣王中興能撐幾十年,少不了南仲皇父這樣的 "實干派"。
現在博物館里的《駒父盨蓋》,雖只剩個蓋子,可上面的銘文字字珍貴,像在說:"瞧見沒?南仲皇父那會兒,西周多神氣!"。
考古專家說,這銅器是駒父出使回來后鑄的,專門紀念南仲的命令,可見下屬多敬重他。
要說這南仲皇父給咱留了啥啟示?
其實就兩條:一是 "能打不如會勸",武力只能服一時,恩威并施才能長久;二是 "做事得留憑證",不管打仗還是出使,有詩為證、有銘為記,才不怕后人瞎猜。
就像現在簽合同得蓋章,南仲皇父的智慧,早藏在這些細節里了。
各位,今兒的故事就到這兒,咱們下次繼續聊周朝那些年、那些人和那些事!
參考資料:
《詩經·常武》《史記·周本紀》《駒父盨蓋銘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