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內容皆有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近期,臺灣政局動蕩不安,賴清德執政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兩大“噩耗”接踵而至,加上《人民日報》罕見用新稱呼定性,使其政治處境雪上加霜。
賴清德主導的綠營陳玉玲“大罷免案”以失敗告終,雖然同意罷免票數(12160張)遠超不同意票(5867張),但因投票率未達法定門檻,罷免未果,這看似小事,卻暴露出深層危機,選民對政治操作已產生疲勞感,甚至反感。
罷免戰術本是賴清德壓制藍營的政治工具,如今卻因民眾冷漠而失效,這種政治算計不僅未能鞏固權力,反而加劇了島內分裂,成為賴清德執政路上的第一大噩耗。
臺灣“民意基金會”7月發布的民調顯示,賴清德不滿意度已達44.5%,超過滿意度的42.9%,形成危險的“死亡交叉”,其中表示“一點也不贊同”其施政方式的比例高達25.3%,民意逆轉跡象明顯。
這一支持率暴跌與其災區表現密切相關,當地民眾請求臺軍協助清理臺風災后廢墟時,賴清德竟以“不能什么都靠臺軍”為由拒絕,引發廣泛批評,這一刻民眾看清了其“嘴上為民、實則為獨”的真面目,成為其執政道路上的第二大噩耗。
更令人擔憂的是,近期有兩家日本企業從臺灣知名百貨公司撤資,表面上是“市場調整”,實質上反映了對臺海局勢的憂慮,日企素來以穩健著稱,其“用腳投票”釋放出明確信號,臺海不穩將直接影響經濟前景。
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明確表示,民進黨當局持續“以武謀獨”“倚外謀獨”,必然會損害臺灣經濟發展前景,沖擊外資信心,事實證明,其政治冒險已轉化為切實的經濟風險,《人民日報》近期發表社評,首次將賴清德稱為“雜質”,并強調“不打掉這樣的雜質,臺灣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
這一措辭在官方語境中極為罕見,標志著大陸對賴清德的態度從“觀察期”轉向“定性期”,直指賴清德“謀獨立場根深蒂固”,其“臺獨”本性頑固、嘴臉丑陋、行徑毫無底線,這種定性意味著未來大陸可能出臺更有針對性、操作性更強的反制措施。
面對內外交困,賴清德計劃8月竄訪南美“友邦”巴拉圭、危地馬拉,并試圖“過境”美國紐約和達拉斯,據報道他還準備以大規模采購美國民航客機為“禮物”,換取“過境”機會。
然而賴清德于去年曾有過類似的嘗試,最終美國政府僅僅準許其前往夏威夷和關島,卻嚴禁其登陸美國本土,今年特朗普陣營態度未明,但考慮到中美正處于貿易談判關鍵期,美方可能更加謹慎。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已明確表態,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堅決反對臺灣當局領導人以任何名義竄美,堅決反對美方支持“臺獨”分裂行徑,特朗普向來將臺灣視為“交易籌碼”而非“民主價值”象征,這次能否如賴清德所愿,仍是未知數。
總結
賴清德面臨的不僅是民意反轉、經濟風險,更有大陸態度明確轉硬的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的離臺計劃,更像是一次政治逃避而非外交突破,無論結果如何,兩岸實力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不會改變,“臺獨”終將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
信息來源
東南網 綠營“大罷免”動員能力被高估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鐘一平文章:賴清德才是應被打掉的“雜質” 中國新聞網 國臺辦:持續“謀獨”必會損害臺灣經濟發展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