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過境”剛傳出,中方警告迅速落地,美方“符合慣例”回應真虛偽。
近期,關于臺當局賴清德計劃“過境”美國的消息引發高度關注。中方迅速劃下紅線,明確表態堅決反對。7月17日,美方在沉默兩天后僅以“符合慣例”四字回應,試圖為賴清德的特殊安排正當化。這一事件不僅讓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矛盾再次升級,也使兩岸局勢面臨新的不確定性。那么,賴清德為何執意“過境”?美方的真實意圖又是什么?
賴清德的“過境”計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臺勾連的又一次升級。近年來,臺灣地區以“過境”為名訪問美國的操作屢見不鮮。早在1994年,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首次以“過境”為由訪問美國,開啟了這一敏感操作的先例。如今,美方以“符合慣例”為由為賴清德的安排辯護,但這一說法本質上存在邏輯漏洞。所謂的“慣例”并不等于合理,美方的操作恰恰是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背離。
賴清德此時選擇“過境”,背后有著明確的政治動機。賴清德近年來的“臺獨”立場愈發鮮明。在島內,賴清德正面臨執政困境,近期因災情應對不力,其支持率持續下滑,同時藍白陣營的聯手對其形成了更大壓力。在此背景下,賴清德急需通過“過境”美國制造國際話題,轉移島內視線,提升自己的政治聲量。
與此同時,美方在此事件中的操作也耐人尋味。根據臺媒報道,賴清德可能在“過境”期間宣布一系列對美投資計劃,其中包括購買50架波音飛機。這種利益輸送不僅為賴清德爭取美方支持提供了籌碼,也暴露了美臺之間的政治交易本質。然而,美方此舉將直接觸碰中方底線,給中美關系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中方對此事態度鮮明。在7月15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中方重申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堅決反對美臺任何形式的往來。中方警告,如果賴清德“過境”成行,勢必采取強有力的反制措施,包括外交抗議、經濟制裁甚至軍事演習。
賴清德“過境”計劃的影響遠不止于此。此事不僅可能加劇兩岸關系緊張,還將對中美經貿談判造成沖擊。目前,中美在稀土供應和關稅問題上正處于關鍵談判階段,美方在此敏感時期挑釁中方,無疑會進一步削弱雙方互信。
賴清德“過境”事件的本質,是美臺勾連挑戰中方底線的政治操作。中方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臺灣問題不容任何形式的挑釁。未來,這一事件如何發展,以及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博弈將走向何方,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