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國際項目撤資,云南無量山村民卻沒讓保護停擺。
全球環境基金曾資助生物多樣性項目,2004年結束后沒留后續資金。
可南澗彝族自治縣沙樂村46個共管小組還在運轉,全靠村民自己琢磨。他們搞出個社區基金,84萬本金低息借給農戶養蜂、種藥材。借出去的168萬惠及2211戶,收益反哺護林員工資和山林管護。
以前國際援助常被說“人走茶涼”,這里卻打破了這個魔咒。為啥能成?流域共管委員會由各村派代表,保護和創收一起抓。
村民清楚光靠情懷不長久,得讓保護和腰包掛鉤才實在。就說砍樹的人變少,因為種石斛比伐木掙得多,實惠擺在眼前。
護林員盡責也有原因,工資從基金利潤里出,干好干壞影響收入。再看那些純靠財政撥款的地方,巡山員等發薪,村民覺得保護是公事。這里的監測一直沒斷,連新物種發現都沒停,靠的是自主運轉。
有人擔心基金模式能不能復制,畢竟見過扶貧款發完就散的情況。
也有聲音說,關鍵是讓村民自己管錢、自己決策,才有主人翁意識。
那些抱怨“群眾覺悟低”的人,該想想是不是模式設計有問題。村民的智慧不該被小看,他們把環保做成了可持續的買賣。現在這模式成了樣本,給所有公益項目提了個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要想項目長久,就得像這里一樣,讓老百姓成為真正的主人。您覺得這種社區基金模式,還能在哪些地方派上用場?關注網易號,一起探討更多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好辦法。
事實證明,當保護和發展擰成一股繩,好生態就能長出“錢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