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衛冕冠軍中國女籃以81比90不敵日本隊,無緣亞洲杯決賽。這并非一次簡單的“狀態起伏”,而是現代籃球理念與傳統高度優勢之間的一次正面碰撞。
外線不準、節奏偏慢、輪換保守,在球迷看來,“輸球不是意外,而是老問題的集中爆發”。更尖銳的聲音則直指管理層:“日本女籃已經邁向‘空間+速度’的時代,我們卻還在用1990年代的說明書。”
新華社照片,深圳(廣東),2025年7月19日,中國隊球員張子宇(上)在比賽中進攻。 當日,在深圳舉行的2025國際籃聯女籃亞洲杯半決賽中,中國隊81比90不敵日本隊,無緣決賽。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開局僅五分鐘,中國姑娘們便意識到自己闖進了一場三分雨。日本19歲小將田中心首節五投五中,單節轟下21分,幫助球隊在外線投出令人咋舌的16中8。中國隊賽前曾將“遏制三分”列為首要原則,但面對對手快速的擋拆與手遞手傳導,聯防移動顯得笨重而猶豫,“雙塔”組合在大部分時間里無法及時延伸到三分線外。半場結束時,中國隊雖然憑借身高優勢在內線得分上取得44比26的領先,卻已經讓日本隊投中了10記三分。第三節成為轉折:日本隊乘勢連續命中外線,單節凈勝10分。終場前四分鐘,中國隊仍落后9分,內線連續強攻未果,外線七次空位出手全部偏筐,比賽在一次又一次急促的追趕中逐漸走向沉寂。
新華社照片,深圳(廣東),2025年7月19日,日本隊球員田中心(中)在比賽中傳球。 當日,在深圳舉行的2025國際籃聯女籃亞洲杯半決賽中,中國隊81比90不敵日本隊,無緣決賽。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從數據來看,雙方籃板球差距只有兩個,但三分球上的巨大鴻溝(6比16),直接折算成30分,這正是9分失利的源頭。比賽暴露的另一個隱憂是體能與節奏:日本隊在全場快攻中得到15分,中國隊多名主力在第三節末體能明顯下滑,卻遲遲未得到足夠輪換。教練組既沒有讓外線射手提前進入狀態,也沒有在日本隊外線手感火熱時果斷改用“一高四小”布陣,從而讓“雙塔”優勢瞬間轉化為防守的巨大漏洞。
人員選擇背后的思路同樣引發爭議。本屆杯賽,李夢和李月汝因傷病及合練周期問題未能參賽。教練組“鍛煉新人”的解釋原本能得到理解,但半決賽顯示,球隊在經驗與外線硬解環節出現明顯斷檔。當第四節需要外線破局時,球迷的情緒被徹底點燃,“缺了最敢投、最能持球的兩個人,關鍵時刻靠誰翻盤?”成為社交媒體的高贊評論。
新華社照片,深圳(廣東),2025年7月19日,中國隊球員楊舒予(前)在比賽后。 當日,在深圳舉行的2025國際籃聯女籃亞洲杯半決賽中,中國隊81比90不敵日本隊,無緣決賽。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的確,鋒衛線一旦缺少穩定的外線支點,內線高舉高打的優勢便失去了策應和牽制。韓旭賽后含淚總結“籃板和外線防守執行力不夠”,同時直言:“結束今年重要賽事后,如果有海外聯賽機會會全力爭取。”這句話絕非情緒宣泄,而是對國內聯賽對抗度與個人成長環境的一次提醒。
當然,一場失利并不意味著中國女籃的未來征程就此蒙陰。世界杯亞軍、亞運會金牌依舊說明這支隊伍具備世界八強的硬實力,問題在于如何盡快完成理念升級:三分球必須成為每日訓練的硬指標,而非賽前的“打卡式”沖量;陣容需要預留可隨時切換的“高低位+五小”兩套方案,讓身高優勢與機動優勢能夠交替出現而非互相掣肘;留洋通道應當向鋒衛線更多元地開放,讓年輕人提前適應對抗與節奏,而非到大賽才臨時上強度。
正如一位球迷所言:“身高是禮物,但禮物要配說明書;三分是子彈,但子彈要配槍膛。”中國女籃需要的不是一次短暫的勝利,而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升級。
原標題:《日本女籃已進入“空間+速度”的時代!中國女籃還要靠身高多久?》
欄目主編:陳華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姚勤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