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午后,深圳蛇口K11 ECOAST依然人流如織,其中不乏專程北上的港人身影。作為新世界集團在內地的首個旗艦項目,這個耗資百億、歷時7年打造的“世界級濱海文化藝術綜合體”,承載著打造大灣區商業藝術新地標的野心。
今年4月28日試營業當天,30萬客流涌入,盛況空前。然而短短兩個月后,這個光鮮亮麗的藝術商業地標,竟被推上了“出售清單”。
深圳K11 ECOAST坐擁蛇口太子灣一線海景,地鐵直達,與郵輪母港為鄰。22.85萬㎡的體量被打造成四大功能區:文化零售地標、多功能藝術空間、創意辦公場所及濱海長廊。
步入其中,精心設計的藝術裝潢與窗外碧海藍天交相輝映,處處透露出高級感。然而,表面的光鮮很快被運營短板刺破。
試營業即遭“翻車”暴擊。社交媒體上,“馬桶圈與馬桶不匹配”的尷尬細節登上熱搜,導航屏空白、品牌掉檔、服務滯后等吐槽洶涌而來。
人潮褪去,問題浮出水面:
高端品牌集體缺席,一樓大量“臨時鋪位”空置,無人問津;
業態豐富度嚴重不足,年輕家庭甚至找不到像樣的餐飲歇腳處,只能轉戰隔壁新開的太子灣花園城;
人流高峰時清潔、安保、設施運維全線告急;
大量店鋪圍擋未開,招商倉促痕跡明顯。
盡管運營方緊急成立整改群每日巡場,但核心痛點——高端品牌缺位與業態單薄,遠非短期能解。原計劃2026年推出二期的藍圖,在出售傳聞下更顯撲朔迷離。
深圳K11的困境并非孤例。近日多家媒體報道,新世界正考慮出售深圳K11、杭州K11等內地地標項目,甚至上海K11 Art Mall寫字樓已標價28.5億待售。
新世界在內地布局廣泛,已在上海、武漢、沈陽等7城落地K11項目。原定今年三季度開業的廣州長隆萬博K11,如今也前途未卜。
這場“內地大撤退”背后,是巨額的資產騰挪。截至2024年底,新世界在內地投資物業估值高達500億港元,此刻成了償債的重要籌碼。消息稱,公司希望吸引基金或私人買家接盤,以求快速回血。
與內地頹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K11的強勁表現。2023年下半年,香港K11 MUSEA銷售與人流雙增40%,高端消費力凸顯。冰火兩重天的業績,加速了新世界戰略重心回撤香港的步伐。
K11的困局,直指母公司新世界發展集團的財務危機。6月底,這家香港老牌豪門剛完成驚險一躍——以香港40余處核心物業,包括尖沙咀K11、銅鑼灣瑰麗酒店)作抵押,換取112億美元(約合880億港元)再融資,創下香港金融史企業再融資紀錄。
這筆救命錢,僅換來片刻喘息。殘酷的數字揭示著深淵:
總負債超1500億港元
2025年內需償還短期債務高達320億港元
賬面現金僅210億港元
2024年凈虧損196億港元,為二十年來首次巨虧
此次巨虧直接導致行政總裁、K11品牌創始人鄭志剛引咎辭職。危機早有伏筆,2015-2020年間公司追隨“高杠桿、高周轉”模式,負債持續攀升,市場下行時終被反噬。
誰能吞下這些燙金地標?央企/地方國資被視為首選買家。年初已有消息稱新世界與深圳、杭州等地國企接觸,后者對核心地段商業地標興趣濃厚。
然而交易絕非坦途。此前新世界為香港K11 Art Mall標價90億港元,而潛在買家華潤隆地僅愿出價60億,30億港元的鴻溝令談判陷入僵局。國際主權基金與保險巨頭也在暗中觀望。
專業人士分析,折中方案可能是“分拆出售、回租經營”。這樣既能解新世界燃眉之急,又能維系品牌運營,避免價值歸零。
當耗資百億、打磨七年的藝術商業旗艦,撞上1500億債務倒計時,新世界的自救已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深圳K11 ECOAST那精心設計的藝術空間與冷清的一樓鋪位形成刺眼對比,成為這場豪門危機最直觀的注腳。市場都在等待答案:
誰會是那個白衣騎士?藝術情懷最終能否敵過資本的冰冷算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