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方偽史論甚囂塵上,收斂了一點,變成了西方歷史的辨偽工作。首先,你看,西方偽史論經歷過這么4個階段。
第一個是刨墳,完全一派胡言階段。什么古希臘、古埃及、古中東的歷史都不存在,因為什么,因為希臘這個古歷史,跟古埃及,跟古蘇美爾有近似之處。你想完全推翻古希臘,你就得完全推翻古埃及和古蘇美爾,所以最夸張的一個言論,是把古埃及、古蘇美爾連同古希臘一并不存在,就像浙大那個黃教授,5000年前的兩河流域,完全都是大海,完全都不存在,這種變態的程度。
要知道,古希臘確實不是最古老的文明,他的古文明借鑒于古埃及、古蘇美爾的中亞和埃及,借鑒他們發展過來的。那么為了全面的推翻古希臘,那也要全面的推翻古埃及和古蘇美爾,這是最牛的一派,一并不存在。
因為漏洞太多了,后來演變成給古希臘,給古西方人民找個爹,叫阿拉伯。就近代以來,阿拉伯文明全面推崇古西方文藝復興,是古阿拉伯人給西方偽造了所有的文化經典。
后來又演變成什么?皇明學說,認為阿拉伯來自于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先傳給了阿拉伯,又傳給了西方。
這是3條脈絡,這幾條脈絡,就是因為太無腦,最近有所收斂,變成西方的辯偽了。他們討論西方哪些歷史是真的,哪些歷史是假的,我認為,起碼還稍微靠點譜。
但我認為,即使西方辨偽,這個東西也不是目前的主要工作,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復興自己,而不是去辨對方,邏輯在這里。
第二,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為了全面提升中國互聯網認知水平。他需要全面的、大量的、至少大片的修改中國中小學課本的教科書,為什么?你發現中國網民,他的基本知識結構,來源于什么?來源于中小學課本和電視連續劇。中小學課本和電視連續劇,塑造了他的基本價值觀和歷史觀,其他的都只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補充或者調整。一旦他們發現,一些言論跟中小學課本或者電視劇,哪怕電視劇是戲說,嚴重不符的時候,他們會喊打喊殺似的予以排斥。所以修改中小學課本這個東西,就成了一個當務之急。
那么中小學課本,是如何描述中國古代史的?不是四大發明,就是輸出文化,總之是遙遙領先。其實我們要知道,即使以中國古代史的3,000年,公元前1,500到公元后1,500,在這3,000年時間里邊,中國整體上來說,只是對周邊國家遙遙領先,在全球整體上屬于先進狀態,并在某些時候,比如說漢朝、唐朝、北宋處于領先,但也談不上遙遙領先。這3,000年遙遙領先的是什么時候?是跟周邊比的,而不是跟全球比。
首先第一個,中國的歷史課本,他沒有介紹中國古代社會引入外來物種的情況,說的不詳細,其對中國的意義沒有詳說。比方說,小麥、大麥來自哪?來自于中亞、西亞國家。中國本土都是粟等粗糧,小麥和大麥這種種植產品,比粗糧的熱能量要高,種植精糧相比于種植粗糧,更有利于人口的增長,這是上古時期。
到中古時期,漢朝跟羅馬帝國,唐朝跟阿拉伯帝國,相互之間貿易,中國輸入對方絲綢等先進的一些東西,引入了一些胡桃、葡萄、石榴等作物,尤其向阿拉伯帝國,引入了棉花的一些生產和種植技術。以前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冬天你穿什么?你只能穿布,絲綢布,有了棉花才能穿棉衣,有了棉衣,才能在更加寒冷的場合,去耕種和生活。
那么我們看明朝時期,又從葡萄牙、西班牙引入了土豆、馬鈴薯、紅薯等抗旱作物。清朝為什么能夠控制新疆,唐朝,包括明朝,不能有效的控制新疆?因為種植的東西不存在,清朝能夠有效的控制新疆,跟耐旱作物的引入有關。你像馬鈴薯、紅薯,這都是耐旱作物,從南美洲,從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引入耐旱作物,使得清朝能夠統治新疆,因為耐旱作物可以耕種。
第一個,教材對這些東西沒有引入,第二個,對引入外來的科技技術,沒有進行詳細的介紹。我們說,馬車技術在中國古代并不特別發達,商朝時期,從中亞、西亞,引進了一些馬車的技術,讓中國二輪馬車更成熟。中亞和西亞那個馬車技術,水平高于中國。商朝引入技術之后,并且又做了改良,形成了中國自己獨立的一套馬車系統。
要知道,在馬車作為古代主要交通工具的那時候,從外國引入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當時也有四輪馬車,但是沒有解決四輪馬車的轉向技術。就跟人似的,你讓人往左走,他怎么往左走?他左腿邁的步幅要小,右腿邁的步幅要大,如果往右拐就反之了。中國沒有解決四輪馬車的同軸轉向技術,怎么讓內側的兩個輪少走,讓外側的兩個輪多走?如果同軸的話,他轉不過來,那中國只能靠牲畜硬拉,往左拐的話,兩匹馬得把車硬生生的往左拽,他不能通過轉向軸的技術,自動的往左拐。再加上馬匹比較少,所以中國古代的四輪馬車并不發達。
西方凱爾特人,在公元一世紀,就解決了四輪馬車的轉向技術。中國沒有引入,而是引入了二輪馬車,因為中國的馬本來就少,沒有引進這些技術。
我們看,制糖的技術從哪來的?從印度來的。中國只能造一些麥芽糖,麥芽糖的甜度不高。我們說,糖是什么?其實就是蔗糖,我們現在喝的飲料,0糖都指的是0蔗糖,為什么?那個糖的甜度大。中國從印度引入了做糖的技術,讓口感比麥芽糖好了很多。
中國一年兩季的水稻從哪引入的?從越南占城。中國的水稻,南方水稻,一年熟一季,越南占城稻在北宋時期引入了中國,在浙江,在福建,在南方開始種植。越南稻可以做到一年兩熟,你要知道從一年一熟變成一年兩熟的意義,糧食產量接近翻番,能夠提供大量的糧食供應,能夠增多人口。這就是北宋為什么人口首次破億,之前的西漢達到6,000萬,唐朝最多8,000萬,北宋在疆域遠遠不如西漢和唐朝的時候,他的人口能達到一個多億。北宋的疆域只有唐朝的一半,但他的人口卻多,水稻技術,一年兩熟的技術,這些技術的引入都非常關鍵。
從阿拉伯帝國引入技術,比方說,0數字,中國以前的數學上沒有0這個概念,從阿拉伯的文化交流當中,數學上有了0這個概念。還有立體幾何,這立體的一個球面上,三角定位的很多問題,歷法的問題。從阿拉伯引入了渾天儀,地動儀,郭守敬在引入的阿拉伯天文學基礎之上,制定了中國的歷法,讓地球公轉的時間,跟實際上只相差很少,這是天文學技術的引入等等。
水稻的引入,制糖技術的引入,馬車技術的引入,太多了。到了明末時期,那就更多了,傳教士從西方帶來了天文、航海、算數、物理,所有的知識。
這是技術引入,那還有文化引入。課本只講了唐玄奘西游,引入大乘佛教,把中國的佛教中國化,這段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但是很多文化,都是相互交流的東西。阿拉伯帝國的文化,建筑,景教、波斯教等等文化的引入,都非常之多。明末引入了西方的啟蒙思想,主權在民,這些思想都是文化。
也就是中國古代,存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不光技術,也有物種,也有思想體系。這個東西并不是中國的單面輸出,你看中國中小學課本,就好像單面輸出了一樣,給人一種中國遙遙領先的感覺。
實際上古代的中國,哪怕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500年,不算近代史那段屈辱歷史的話,也只是對周邊國家的遙遙領先。在東亞領域,中國總體上遙遙領先,但是在全球不是。即使在漢朝、唐朝、北宋等,中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先的時候,也有跟中國抗衡的力量。漢朝時,羅馬帝國實力差嗎?那阿拉伯帝國實力差嗎?明朝時期的西班牙帝國,可能比明朝的整體實力還強,明朝可能還稍顯落后。
所以說,西方偽史論是一個,從中小學課本教科書就應該去解決的問題,去解決中國與世界關系的問題。中國的中小學歷史教科書,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讓很多人以中小學課本和電視劇為最基礎的知識來源,這種情況之下,他無法看清自己和認定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