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對于“旅”字的解釋,與軍旅有關:
“軍之五百人爲旅。從?(yǎn)從從。”
“旅”字從?(yǎn),?的字形就像是旗幟從旗桿上垂下的樣子。《說文》就說:
“古文?字,象旌旗之游”。
所以,甲骨文里的“旅”字,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畫著旗幟下站著兩個人。如下圖所示:
但是到了西周時期,金文里的“旅”字就添加了不少細節,有的“旅”字分明畫的是旗幟插在一輛車子的車廂中間,如下兩圖左上角所示:
上兩圖銘文都是“噩侯作旅彝”,“旅”的寫法都是一輛車上插著一面旗幟。
下圖銘文也是“噩侯作旅彝”,這個“旅”字的寫法則是在與甲骨文一模一樣的“旅”字下面加了個“車”字,分明是兩個人同乘著一輛車,車上插著一面旗幟的樣子。
這個“旅”字表現出來的場景,可以說是非常寫實:
這分明是駕著馬拉的戰車在行駛的樣子,車上的旗子是一面軍旅征戰時專用的旌旗,這面旌旗是用來激勵士卒的。
《說文解字·?部》就說:
“旌,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進士卒。”
這樣的場景,不僅是在“旅”字中出現,在戰國時期的三個青銅器上也出現了。
下圖是山東長島刻紋銅鑒上的馬車圖像,車上和“旅”字一樣有兩個人,一人在策馬,一人在張弓搭箭,車輿后方的旗桿上飄著一條長長的羽毛狀旗幟。
下圖是靈壽城穆家莊戰國銅器上的車輿圖像。和上圖幾乎一模一樣。
下圖則是江蘇淮陰高莊戰國墓刻紋銅器上的車輿圖像,雖然只有一人兩馬,但是車后面的旗桿上同樣飄著長長的羽毛狀旗子。
那么,問題來了。
按照《說文》的解釋,這輛馬車上的旗竿頭上,有牦牛尾。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產動物。
商周時期的馬車旗桿上,已經出現了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尾,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中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流,至少在商代以前就很密切。
事實上,在旗桿上綁著牦牛尾的做法,從夏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說文解字注》中就引用鄭玄的說法,認為:
“《明堂位》曰:“夏后氏之緌”。緌以旄牛尾爲之,綴於橦上。所謂注旄於干首者。葢夏后氏但用旄牛尾。周人加用析羽。夏時徒緌不旒。周人則注羽旄而仍有縿旒。先有旄首而後有析羽注之。
那么,是夏朝的夏后氏發明了在旗桿上綁牦牛尾嗎?
也不是。按照地球上最古老最權威的史書《禮記》記載,虞朝時候的有虞氏發就已經把牦牛尾綁在旗桿上了。
《宋書》就說:
《禮記》曰:"有虞氏之旂,夏后氏緌。"鄭氏曰:"緌,謂注旄牛尾于杠首。所謂大麾,《書》曰'王右秉白旄以麾'。"孔潁達曰:"虞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
牦牛的牦,又寫作“旄”,字形和“旅”字一樣從?(yǎn),是一種在旗桿頭上綁牦牛尾制作的旗幟。段玉裁就說:
“以牦牛尾注旗桿,故謂此旗為旄。”
《考工記?辀人》還記載了用牦牛尾制作“旄旌”的方法:
“牦牛尾必參染之,朱白蒼三色。”
《山海經》里面已經有了牦牛的記載。
“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或曰旄牛。”
不僅如此,《山海經》里面還指出,位于昆侖東北隅的敦薨之山也有很多牦牛:
“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原。其中多赤鮭,其獸多兕,旄牛,其鳥多柝鳩。”
由此可見,青藏高原的特產牦牛,還與上古傳說中的神山昆侖有關,這也證明了至少在夏代以前,中原地區和青藏高原就有了很密切的聯系,最確鑿的證據就是用牦牛尾制作成旌旄的禮制,從有虞氏的虞朝一直貫穿夏商周三代,直到秦漢時期仍然沒有絲毫改變。
《華陽國志?蜀志》就說:
“汶山郡有旄牛,其毛可為旌旄。”
可見這個禮制傳統的傳承是何等悠久!
直到今天,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還把牦牛視為神圣,而且在風馬旗上使用牦牛尾制作的繩。
注意看這個藏族風馬旗的旗桿頂上那個三叉戟,形狀和西周金文里的“旅”字旗桿頂端一模一樣。
如下圖所示:
僅僅是巧合嗎?
根據蘭州大學科研團隊的研究,青藏高原的牦牛馴養可能是從12000年前就已經開始,大約7300年前就已將牦牛完全馴化。那些在青藏高原上馴養牦牛的人,很可能在一萬年以前的虞朝末期和夏朝早期,就已經與位于浙江的王都有了密切的交流往來!
這樣的交流,至少在一萬年以前持續到今天從未衰減!
事實上,從幾十萬年前到現在都是如此!
本文為抱雪齋虞夏萬年論及文字考古學系列不造第幾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