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三支隊的12名(其中有8名傷員)同志到達蘇聯境內之后,在阿列克謝耶夫卡(呼瑪對岸)受了蘇聯遠東邊防軍一位大校的接待。他問我們的姓名、部隊番號、職務、過境目的等許多問題。
我當時雖然極度疲勞,也都做了回答。然后,我誠懇地向蘇軍大校提出了三點要求: (1)因我們連續行軍、作戰,幾天幾夜沒有吃飯、睡眠,希望大校給我們恢復疲勞的時間, (2)我們隊伍中的8名傷員,因無醫無藥,處于危險狀態,需要立即住院治療,王明貴手指陳雷同志受傷的左胳膊說: “他的腕部動脈血管被打斷了,傷勢嚴重,只是用棉球和紗布簡單處理一下,不知現在變化情況。” (3)希望大校通過伯力遠東軍司令部迅速間東北抗聯三路軍總指揮張壽篯轉告我們的情況。王明貴提出的要求蘇軍大校很快落實了。
幾天后,蘇聯遠東紅軍司令部派了一名叫瑞金的少校來接我們去哈巴羅夫斯克(伯力),王明貴同瑞金少校于1941年初在布拉戈維申斯克(海蘭泡)見過面、打過交道,彼此很熱悉,他這次同我們12名同志乘布篷六輪卡車到了別洛戈爾斯克,然后換乘火車到達伯力。
會見東北抗聯領導人
周保中、張壽篯在住處接見我們以后,立即安排11名同志住進醫院,只有王明貴一人留在他們的身邊。這里是一座木刻楞(全木結構俄式建筑)平房,周保中、張壽篯各自一個辦公室兼臥室,王明貴臨時睡在張壽篯室內的沙發上。幾天后,蘇聯醫生檢查出王明貴有很重的胃病,需住院治療,于是他也住進了醫院。蘇聯醫生對他的胃病采取吃流食、注射葡萄糖的治療方法。王明貴住院3個月,胃病好轉出院。那時他的身體很虛弱,張壽篯留王明貴在他的臥室里養了好些天。
在休養期間,我向周保中、張壽篯匯報了三支隊在東北的戰斗經過之后,兩位領導說: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打了十多年,給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地打擊,使滿洲國的殖民統治始終未能鞏固,牽制了大批日偽軍不能入關,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關東軍增至70萬,其中30萬只力布防在邊界, 40萬兵力“圍剿”東北抗聯,致使抗聯部隊受到了嚴重損失,許多的優秀指戰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面對這嚴峻的事實,東北抗聯在戰略戰術上要有相應的改變。
目前,東北抗日游擊戰爭處于最艱苦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是迫切的任務是:
(1)接通與黨中央的關系。從1937年末,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離開莫斯科回國以后,東北地區的吉東、南滿、北滿省委與中央聯系的線索中斷。以后東北三個省委和各抗日聯軍領導為此做出了重大努力,均未得到任何結果。現在一切重大問題必須得到黨中央的指示。請求蘇方設法代為接通中共中央與東北抗聯的聯系。
(2)確定東北抗日游擊運動的方針。1940年我們和蘇聯代表在伯力舉行了會談,確定“以保存實力為主,逐漸收縮"的方針。
為了避開日偽軍的大規模“討伐”,冬季到蘇聯整訓,補充裝備,解凍后回東北,利用青紗帳積極開展游擊活動,狠狠打擊敵人。(3)要求蘇聯給予支援。為了反對共同敵人,我東北抗日聯軍對蘇聯的支援和幫助寄于很大希望。但我們理解蘇日中立條約的訂立,應該顧全大局,避免在亞洲引起蘇日之戰,以保證蘇聯在歐洲全力以赴地對德作戰。
我聽了兩位領導的談話,認為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從此,我們沒派大部隊回東北,只派出了小部隊進行活動。
這時,周保中、張壽篯正在伯力醞釀成立軍事性質的學校,以提高抗聯人員政治、軍事素質,以便在反對日本侵略戰爭中發揮更大作用。他們兩位領導的想法經過研究寫成了文字材料,已向蘇方有關部門提出了報告。
1942年6月末,我奉張壽篯的命令,到北野營工作和訓練。當時東北抗聯在蘇聯境內有南、北兩個野營,北野營亦稱A野營,駐地在伯力東北75公里處蘇聯境內的黑龍江江南岸費·亞斯克村附近。南野營亦稱B野營,駐地在烏蘇里斯克(雙域子)蛤蟆塘。北野營是一處山清水秀、土質肥沃的魚米之鄉。從1941年起,抗聯越境人員逐漸到這兩個野營里集中,開始有100余人,以后達到二三百人。
在北野營的抗聯人員,除每天按計劃進行半日政治、軍事訓練外,還要安排半日生產勞動。我們用雙手大興土木、建筑房屋、制做桌椅、開荒種地,逐漸地改善了生活、學習條件。蘇聯遠東軍司令部派楊林(薩馬爾欽科)、吳剛、李季南(薩包斯克)、別佳(翻譯) ,還有一名醫生和管理員到北野營協助抗聯干部做了大量的管理工作。
國際旅的組建
1941年4月,蘇聯同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蘇聯考慮到這個條約的因素,不可公開幫助東北抗聯在蘇聯進行政治、軍事訓練。同年7月中旬,蘇聯遠東軍司令部負責人,向周保中和張壽篯傳達了斯大林批準建立國際旅的批示:番號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抗聯同志稱之為東北抗聯教導旅,習慣稱呼為國際旅。
隨后,周保中、張壽篯在北野營向東北抗聯干部宣布了組建教導旅的決定。從這時起,北野營發生了不少變化:一是周保中、張壽篯、馮仲云等抗聯領導人,從伯力住處遷到北野營主持全旅的工作。二是曾當過中國工農紅軍師長的劉亞樓、蘆冬生同志從蘇聯伏龍藝軍事學院畢業來到北野營工作。三是南野營一路軍的同志都集中到北野營。四是1942年6月祁連升、張維國、周硯峰、王文如、趙有才等人,率領偽靖安軍步兵第三團二營六連起義過境到蘇聯的70多人,接受抗聯領導,參加北野營的軍事、政治訓練。五是蘇方派來兩批12個翻譯學校的畢業生,到北野營學習中國語言,后來他們都成了教導旅的軍官,對旅的建設起了重要作用。六是根據我們的請求,從蘇聯各地征召了幾十名蘇籍華人和遠東地區的少數民族士兵編入教導隊。
同年8月1日,國際旅正式建立,兵員總數達1500多人。周保中為旅長、張壽篯為政治委員(后改為政治副旅長)、馮仲云為旅情報科長、楊林(薩馬爾飲科》為副旅長兼參謀長(不到一個月調走,什林斯基接任) 、巴大林為副旅長、希遼金為政治部主任。教導旅的編制是旅、營、連三級,共編四個步兵昔,還有一個無線電營、一個迫擊炮連。每個步兵營三個連,每連三個排。旅、營、連軍官正職由抗聯人員擔任,副職為蘇聯軍官。下設四個步兵營
第一營,以東北抗聯一路軍人員為基礎,營長×xx,政治委員安吉。
第二營,以東北抗聯二路軍二支隊為基礎,營長王效明,政治委員姜信泰(后任四營營長)。
第三營:以東北抗聯三路軍為基礎,營長是我,王明貴,政治委員金策。
第四營;以抗聯二路軍五支隊及一路軍部分人員為基礎,營長柴世榮、政治委員季青。
各營副昔長、副政委、參謀長由蘇聯軍官擔任,另有二至三名參謀人員。
無線電連也稱交通連,大部分由女同志組成,其中有王一知、金伯文、李敏、金玉順、張景淑、王玉環、李再德、莊鳳、邢德范等20多人。 1943年后改為營,下轄兩個連,營長為奧斯特洛闊夫。
后勤部設有衛生所,軍醫大部分是蘇聯人,抗聯人員林春秋、李淑貞、李桂香、徐云卿都是醫護人員。
教導旅的武器裝備按蘇軍步兵的裝備配備,服裝按蘇軍陸軍服裝配發。抗聯人員凡排以上干部均授于軍官銜,其薪金與蘇軍同級軍官相同。副排長和班長授予軍士銜。
周保中和張壽篯曾正式向抗聯干部宣布,東北抗聯隊伍全部按蘇軍的編制和制度進行式向抗聯干部宣布,東北抗聯隊伍全部按蘇軍的編制和制度進行改編,以便進一步加強軍事訓練,提高戰斗力,更好地準備給日本關東軍以有力回擊。我們對這次改編整訓是同意的。實踐證明,蘇聯軍官在提高東北抗聯軍事素質上起了重大作用。我們相處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待人。王明貴在國際旅經歷了3年的學習和訓練,學到了很多軍事技術,后來回國參加解放戰爭發揮了作用。
蘇聯軍官副旅長兼參謀長什林斯基,他既有實踐經驗,又有學同,抓軍事訓練很有成效,給王明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2年9月12日,在國際旅召開了中共黨員大會,正式成立中共八十八旅委員會。黨委書記崔石泉(崔庸健)、副書記蘆冬,委員有周保中、張壽篯、馮仲云、xxx、王效明、王明貴、xx。侯補委員王一知、沈太山。在旅內,中共黨員過中共組織生活,蘇聯黨員過聯共黨組織生活。各營建立了中共黨支部,中國連建立了黨小組。黨支部和黨小組都能按制度規定進行活動,組織生活健全,幾年間先后吸收了約百余名同志入黨。我們在蘇聯整訓期間,仍有部分部隊在東北堅持武裝斗爭。
其中第三路軍參謀長許亭植同志堅持到1942年犧牲,六支隊政委于天放堅持到1943年被捕入獄,北滿省委書記金策堅持到1944年1月撤至蘇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