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女大學生崇洋媚外”的現象偶被熱議:有人盲目追捧國外一切,認為“外國的月亮更圓”;有人在社交平臺刻意模仿西方生活方式,對本土文化嗤之鼻;更有甚者,將與外國人交往視為“身份象征”,陷入認知的偏頗。這種現象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個體價值觀的迷失,更暴露出教育在文化認同與價值塑造上的短板——我們的教育,確實需要一場深刻的反思。
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年輕人建立“文化自信”的根基,而非培養“仰視外來”的心態。然而現實中,部分教育環節仍存在對西方文化的過度美化與對本土文化的輕慢。從教材內容看,一些人文社科類課本過多聚焦西方理論與案例,對中國歷史、哲學、文化的闡釋流于表面,甚至將西方模式奉為“標準答案”;從教學導向看,“出國鍍金”被部分學校默認為“成功路徑”,雅思托福成績、海外經歷被過度追捧,而扎根本土、服務社會的價值導向卻顯得模糊。當教育長期將“西方”與“先進”簡單掛鉤,年輕人難免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外來優于本土”的認知偏差,女大學生作為情感與認知更細膩的群體,更容易在這種氛圍中陷入對西方的盲目崇拜。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教育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不足。崇洋媚外的本質,是缺乏對事物的理性判斷——既看不到西方社會的真實短板,也認不清中國發展的真正優勢。當下教育中,“填鴨式”教學仍未完全退場,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往往停留在口號層面。許多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信息,卻難以用辯證的視角分析中西方的差異:他們可能在網絡上看到西方的“自由”標簽,卻忽視其社會撕裂的現實;他們可能羨慕國外的“福利”,卻不了解中國在脫貧攻堅、民生保障上的巨大成就。當教育未能教會年輕人“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們便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裹挾,陷入非此即彼的認知誤區,將對西方的好奇異化為不加辨別的崇拜。
此外,教育對“性別平等”與“個體價值”的詮釋也需更接地氣。部分女大學生的崇洋媚外,暗含著對“通過依附外部獲得價值認可”的錯誤認知,這與教育中對女性獨立意識的引導不足有關。長期以來,社會對女性的評價仍存在“婚戀至上”的隱性導向,部分教育者也未能跳出傳統思維,在價值引導中過分強調“女性的情感歸屬”,而忽視對其“自我實現”能力的培養。當“嫁外國人”“出國生活”被包裝成“優質選擇”,一些女大學生便可能將其視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捷徑,而非通過自身努力創造價值。這種認知的扭曲,本質上是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理念上的失守。
值得警惕的是,崇洋媚外的背后,是文化認同的空心化。一個國家的年輕人,若不能從本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便難以真正挺立于世。教育的反思,不該停留在對“崇洋媚外”的批判,而應著力構建更扎實的價值體系:在課本里多一些中國故事的深度解讀,在課堂上多一些中西方對比的理性探討,在實踐中多一些本土社會的體驗感知。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明白,真正的自信不是排斥外來,而是既能欣賞世界的多元,也能堅守自身的根脈;真正的價值,不在于依附何種標簽,而在于對自我、對社會、對國家的清醒認知與擔當。
教育是塑造靈魂的工程,當部分年輕人陷入認知的迷霧,我們更應在教育中播撒理性的種子、澆灌文化的養分。唯有讓年輕人在成長中看清“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才能從根本上驅散崇洋媚外的陰霾,讓他們真正成為既有國際視野、更有民族根基的時代新人。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溫度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