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外的空氣都是甜的”成為某些人的口頭禪,當本土品牌因“洋標簽”被盲目追捧,當青年學子在文化對比中陷入“自輕自賤”的認知誤區,我們不得不正視:摒棄崇洋媚外的心態,培養民族自信的品格,早已不是可有可無的“選修課”,而是每個學生必須修滿學分的“必修課”。這堂課,關乎個體的精神挺立,更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底氣。
民族自信的培育,始于對歷史與文化的“知根知底”。崇洋媚外的本質,往往是對自身文明的“無知”與對外部世界的“誤讀”。當學生只在課本里讀到西方的工業革命,卻不了解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當他們熟知莎士比亞的戲劇,卻對《紅樓夢》的人文深度一知半解;當他們追捧西方的節日儀式,卻對端午、中秋背后的文化內涵漠然置之——這種認知的失衡,很容易催生“外來即優越”的偏見。真正的民族自信,不是閉目塞聽的自大,而是建立在清醒認知之上的篤定:知道我們的祖先如何在黃河長江流域創造出延續五千年的文明,知道近代中國如何在苦難中浴火重生,知道當代中國在科技、民生、文化等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唯有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觸摸民族的根脈,在文化的滋養中感受精神的力量,才能從根本上破除“外國月亮更圓”的迷思。
民族自信的成長,離不開對“平視世界”能力的鍛造。崇洋媚外的另一重表現,是將西方社會過度“美化”,將中國發展片面“矮化”。部分學生在網絡信息的碎片沖擊下,只看到西方的福利制度,卻忽視其社會分裂的隱憂;只羨慕國外的“自由”標簽,卻無視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制度優勢;只驚嘆于西方的科技成果,卻對中國“天眼”、高鐵、5G等領域的突破視而不見。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本質上是缺乏獨立思考與辯證分析能力的體現。教育者應當引導學生: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制度,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發展路徑與現實挑戰。真正的自信,是既能客觀看待西方的長處,也能坦然接納中國的不足;既能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鑒,也能堅守自身的立場與原則。就像看待一部手機,既不必因“國產”標簽盲目吹捧,也不該因“進口”身份刻意追捧,而應基于性能與價值作出理性判斷——這種“平視”的智慧,正是民族自信的生動注腳。
民族自信的成熟,落腳于“知行合一”的擔當。自信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融入行動的自覺。對學生而言,認真學習本土文化知識,是自信;理性看待中外差異,不盲從、不偏激,是自信;在專業領域刻苦鉆研,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更是自信。敦煌研究院的年輕學者,用數字技術讓千年壁畫“重生”,是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傳承;航天團隊的青年工程師,在空間站建設中攻克技術難關,是對自主創新的自信彰顯;鄉村支教的大學生,用知識點亮鄉土的未來,是對民族復興的自信擔當。這些鮮活的例子告訴我們:民族自信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它就藏在每個年輕人腳踏實地的努力里,藏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中。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民族復興的關鍵階段,而青年學生是這場征程的生力軍。如果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充斥著對西方的盲目崇拜,對本土的刻意貶低,民族的未來便會失去精神支柱。這堂“必修的自信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發力:課本里多一些中國故事的深度解讀,課堂上多一些辯證思考的引導,生活中多一些文化實踐的機會。唯有如此,才能讓每個學生都明白:我們腳下的土地,有值得驕傲的歷史;我們身邊的奮斗,有創造未來的力量;我們自身的成長,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摒棄崇洋媚外,不是走向封閉與排外,而是在開放中守住根脈;培養民族自信,不是追求虛妄的優越感,而是在清醒中積蓄前行的力量。這堂課,每個學生都必須用心去修——因為,一個民族的自信,終究要從年輕一代的精神世界里生長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