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伊
7月8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一件件斑駁的展品、一個個還原的場景、一封封飽含深情的信箋,組成一條時間長廊,訴說著歷史風云中的抗戰記憶、家國往事。
在抗戰家書視聽空間,參觀者久久駐足,很多人淚濕眼眶?!皠e時容易見時難,分離廿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边@是抗日戰爭中,左權將軍壯烈殉國前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家書,情真意切。在民族大義與小家溫情之間,千千萬萬像左權一樣的將士毅然選擇以身許國。一封封信箋,承載的不只是思念,更是中華兒女用生命書寫的報國誓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銘記抗戰歷史、講好抗戰故事,守護好這份浸透血色的民族記憶,不僅關乎對歷史的尊重,更能夠凝聚團結奮進合力。
親歷者的講述,是抗戰歷史最原始、最震撼的注腳。“敵人狠吶,可我們不怕”“堅決抗戰到底,不怕流血犧牲”……不久前,人民日報刊發報道《聽!十位老兵的抗戰故事》。報道記錄下老兵們樸素卻擲地有聲的話語,展現了他們在戰火中淬煉的戰斗精神和頑強意志。老兵在老去,要使這份紅色記憶永不褪色,系統專業地開展史料征集、數字化建檔與口述歷史整理工作刻不容緩。這不僅是記錄一段段個人的抗戰故事,更是為民族留下珍貴的抗戰史料。
創新表達方法,讓抗戰歷史可感可知。陸軍第82集團軍“劉老莊連”官兵自導自演話劇,復現八十二烈士為群眾而戰的場景,激勵新時代官兵發揚“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連魂,在強軍路上不懈奮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運用全息影像、人工智能交互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參觀體驗,讓參觀者近距離感受歷史現場……這些講好抗戰故事的創新實踐,讓抗戰歷史鮮活起來,增強了紅色記憶的感染力與穿透力。
保存史料是基礎,創新表達是橋梁,最終要讓偉大抗戰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熔鑄奮進力量。當年,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仆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講好抗戰故事,其深意不僅在于銘記苦難與犧牲,更在于銘記傳承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我們應矢志不忘先輩用鮮血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將其轉化為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強大動力。
銘記,是為了更好地前行。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人民軍隊正朝著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奮力沖鋒。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重大斗爭不會少。要繼續講好抗戰英雄故事,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奮勇搏擊、迎難而上,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0日 0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