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洪秋婷
第五屆中非稻米價值鏈合作研討會暨西非稻米價值鏈項目總結會日前在廣州舉行。會議由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農村發展卓越中心、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非洲綠色革命聯盟以及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外事司聯合主辦。與會代表圍繞“共筑繁榮,開創可持續發展新篇章”主題總結西非稻米價值鏈項目實踐成果,探討中非糧食體系轉型與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合作路徑。
2022年起,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農村發展卓越中心協同世界糧食計劃署西非反饑餓與營養不良中心,在科特迪瓦和幾內亞實施西非稻米價值鏈項目,有效推動當地稻米價值鏈提升,深化聯合國框架下中非農業合作。
科特迪瓦農業與農村發展部農業工程師阿馬杜·杜爾表示,科特迪瓦科霍戈的皮蒂安戈蒙農業小組由188名農民組成,過去當地的水稻種植面臨產量不高、稻米存儲條件有限等諸多挑戰。項目實施后,皮蒂安戈蒙農業小組獲得脫粒機、碾米機、三輪拖拉機等農機設備,生產狀況得到極大改善。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西非反饑餓與營養不良中心項目官員塔赫·西埃·皮埃爾介紹,在科特迪瓦的科霍戈和幾內亞的恩澤雷科雷,項目部署了兩條多功能稻米加工線,替代傳統手工碾米機作業,稻米加工碎米率顯著下降。項目還提供了600套中國制造的小鋼倉,配合4座社區糧倉,提高了當地水稻社區及農戶倉儲能力。
“世界糧食計劃署與中國在非洲開展的合作模式取得積極效果。中國提供農業技術支持,幫助非洲農戶自主生產,農戶還可在全球市場尋找合作伙伴。這種新模式能更好地幫助非洲脫貧,提高糧食產量,打造具有包容性的生產鏈和價值鏈。”世界糧食計劃署幾內亞國別辦公室副主任下村理惠表示。
去年9月,科特迪瓦農業與農村發展部水稻發展署署長雅各巴·登貝萊參加了由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四川組織的西非水稻價值鏈考察活動,四川農業水稻示范基地的全程機械化生產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表示,科特迪瓦需要學習中國的水稻種植技術,希望通過世界糧食計劃署項目,引入中國先進技術,推動科特迪瓦水稻種植的技術革新。
“非洲擁有全球約60%的未開發耕地,勞動力充沛,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非洲水稻單產量普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西非稻米價值鏈項目通過南南合作與三方合作,將中國經驗與非洲本土需求對接,為增強糧食體系韌性、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提供助力。去年,我考察了在科特迪瓦和幾內亞的項目區,看到稻米加工設備帶動當地農業增產增效的成果,也聽到同事們和當地受益農戶的反饋,頗為感動。”項目總結會上,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趙兵分享了一名幾內亞農戶的心聲——有了更好的收成,我的孩子能走進校園,我們社區能煥發活力。“讓我們通過提供包容性可持續解決方案,同心協力,共同將稻田變為‘繁榮之田’。”趙兵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0日 03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