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龍古寺
青龍古剎柏森森,棘蔓盤紆入碧岑。
三進殿堂涵肅穆,九階石磴渡塵心。
云生幽壑僧房靜,嵐散晴峰鳥語深。
豈畏蘿纏行跡杳,八方香客憬禪林。
二青龍寺禮佛
碧瓦飛檐落日斜,梯苔仄徑籠煙紗。
靜修自啜巖間露,遠俗寧辭陌上花。
暮鼓敲殘塵念寂,青燈照徹慧思遐。
虔參妙法求真諦,悟得真我即萬法。
三念經堂
云林邃曲隱僧孤,古殿浮龍夜火爐。
月透簾帷窺瘦影,風搖柯葉叩殘樞。
木魚歇處經堂穆,銅鼎煙凝佛面朱。
莫謂空門無別境,此中清味世間殊。
注:念經堂供奉的是阿彌陀佛,為臺灣工匠鑄造的青銅鎏金佛像。
四講經堂
丈室常焚一縷煙,斷碑不記歲華遷。
指拈貝葉分章句,座繞香云接梵天。
開示能融冰炭執,澄懷自契古今詮。
眾生參問安禪要,只在鐘聲月照邊。
五拜佛堂
升階參叩七經前,深鎖乘門小有天。
打坐蒲團癡念靜,佇聆佛案客心緣。
征衫未褪初休惜,襟抱難開歲自憐。
默向彌陀求護佑,堂中半日抵塵年。
六一天水月
虔心沐手青龍寺,曉霧重檐結善緣。
四壁凝香紆篆縷,一天水月浸南泉。
空明見性渾成道,寂定觀音自在禪。
愿得中臺清凈戒,長令俗念化云煙。
注:觀音閣匾額為《一天水月》。
七九鼎蓮花峰
花開九鼎勢何雄,黛色層巒接霧濃。
古剎擁崖浮紫蕊,禪燈伴靄翳喬松。
盤空龍影穿云去,入夜虬痕印石蹤
岸谷危峰僧返后,蓮臺繞響上方鐘。
注:在綿延的青龍山上,一字擺開九座山峰,狀如九鼎蓮花。相傳那條青龍白日盤行山上,夜宿寺前梧桐樹上。山生蓮花,祥地也。故一山兩寺,南北相對。青龍山之陽坡,即為青龍寺,而山之陰坡則有廻龍寺。
八古井脈通
北望龍山偃遠丘,東瞻虎岫勢雄遒。
閘河霧隱菰蒲岸,青寺風搖柏檜秋。
竇底鴨蹤藏海脈,井中泉漏貫滄流。
四圍煙靄凝天意,千載蓮宮鎖僻幽。
注:青龍寺坐落處,古之祥地也:北望龍山,東峙虎山,西臨閘河。寺前有一口古井,與迴龍寺神座下水道相通,據傳,從神座下水道放生的鴨子,它穿山而過,能夠從青龍寺前的古井中游出。有言此井脈通東海。
九居士佛緣
居士慈懷德海深,青龍靈寺降甘霖。
傾囊誓筑殘垣復,竭慮親營法相金。
眾殿輝光驚世目,廿年矢愿印禪心。
停辛佇苦誰人解?嶺月松風證宿襟。
注:青龍寺善念永續,陳慶俠居士是青龍寺復興的有功之人。2002年,她首次考察寺院時見到“瓦礫遍地,蒿萊沒膝”的悲破敗景況,遂立下“重修古剎,弘法利生”之志。她抵押房產、奔走化緣,親自督工設計,歷經十余載,使寺院從斷壁殘垣變為擁有九十三間殿堂的宗教地標。
十佛在心中
朱甍削玉破天開,老澗云根覆綠苔。
瞰石吞星微潤澤,焚檀滌俗暗除埃。
幢幡敦引禪思定,白象徐趨潮信回①。
忽有青蓮心上綻,琉璃光里叩如來。
注:①幢幡:佛教莊嚴具。白象:佛教推崇白象,是因釋迦牟尼的身世。其母親摩耶夫人臨產當晚夢到菩薩乘白象入胎,故隋唐時期有六牙白象王之說。用其典乃心向佛法也。
青龍寺辟谷
夙慕靈山從愿久,躡云穿壑信空王。
餐霞煉氣溪頭月,漱石持齋鼎內香。
翠靄徐遮苔鎖徑,丹曦斜映柏參廊。
蒲團坐透凡心寂,幾賾清鐘散八荒。
皈依之想
孰卜魏塘憫厄貧①,禪門一禮斷根塵。
煙霞著意猶留跡,花鳥多情不放人②。
已棄營營浮譽外,漸生念念佛天因。
鐘魚伴我晨昏里,彼岸菩提覺此身。
注釋:
①吳鎮:元代畫家,長居魏塘。為人伉簡孤潔,一生清貧,曾在村塾教書,于錢塘賣卜,自得其樂。
② 《舌華錄》載:蘇郡王賓,遁跡于西山中,姚少師廣孝以舊好訪之山中。謂曰“寂寂空山,何堪久住”?答曰“多情花鳥,不肯放人”。
【作者簡介】王建軍,字聿之,網名山湖,以字行?;幢北镜厝?,退休后學寫近體詩。愛音樂,美文章,喜獨處。
責任編輯:若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