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1日9時,寧夏銀川傳來哀訊。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英雄、開國大尉譚德本走完了他的傳奇一生,享年104歲。
消息傳出,從退役軍人事務部到《人民日報》,無數人為這位跨越世紀的革命者肅立默哀。他那布滿彈痕的身軀停止了搏動,但一個民族的紅色記憶卻因他而更加鮮活。
在譚德本家中,一只不起眼的棕色衣柜常年上鎖。柜角珍藏著褪色的綠軍裝、發黃的舊軍帽、四枚鑲著五角星的紅肩章,還有三枚承載著共和國歷史的勛章——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和解放勛章。
這些物件勾勒出一個人從川北農家走向烽火戰場,最終成為革命“活化石”的非凡軌跡。
1918年8月,四川營山縣一戶貧農家中,譚德本降生。
十五載寒暑后,當紅四方面軍的旗幟飄揚到川北,這個身材瘦小的少年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擇。
1933年8月,他正式加入紅九軍74團,因年齡小、個頭“還沒有槍高”,被戰友們親昵地稱為 “紅小鬼”。
稚嫩的肩膀扛起的不只是鋼槍,更是一個民族求解放的希望。
長征路上,草鞋踏破山河。數十年后,老人憶起過草地仍眼含熱淚:“我年紀小、身體輕,在草地上打著滾往前走,眼睜睜看著戰友從草灘上陷下去,沒法子救。”
嚴冬時節,南方戰士單薄的短褲難御北國寒風,“腿上凍得裂口子,鮮血順著腿往下流”。
當皮帶成為充饑的食物,當雪山吞噬并肩的戰友,15歲的少年在血與火的淬煉中迅速成長。
抗戰烽火燃起,譚德本所在部隊改編為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
1937年10月19日夜,山西代縣陽明堡機場,一場載入軍史的戰斗打響。
19歲的譚德本與戰友潛入日軍機場,炸毀24架敵機,殲滅守敵百余人。
戰斗中他右腿中彈,卻拄槍奔襲30里繼續戰斗。這場勝利如暗夜火炬,照亮了太原會戰的中國軍隊士氣。
1939年盛夏,山東梁山獨山下。譚德本所在115師特務連在楊勇指揮下突襲休憩日軍。
“一仗消滅300多個鬼子,繳獲大炮3門”
——這場被軍事教科書銘記的梁山殲滅戰,以弱勝強的傳奇背后,是八路軍戰士被汗水浸透的軍裝和灼熱的槍管。
當硝煙散盡,譚德本撫摸著新繳獲的三八式步槍,更加堅定了1938年在晉東入黨時的誓言。
四度重傷,遍體彈痕。抗戰勝利時,他本可帶著三級傷殘軍人證明解甲歸田。
當解放戰爭號角吹響,他默默打包行裝;當朝鮮戰場急需后勤骨干,他再次跨過鴨綠江。
從紅軍通信兵到八路軍排長,再到抗美援朝戰場的后勤衛士,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只要活著就要戰斗”的信念。
戰火在譚德本身上刻下永久印記。夜襲陽明堡的子彈貫穿右腿,解放戰爭中的手雷破片深嵌左腿,更有跳崖突圍時撞擊巖石的內傷。
醫生診斷書上“三級傷殘”的結論,在他眼中只是又一張行軍通行證。
1941年,日軍經濟封鎖使根據地陷入困境。時任魯西南31團鞋廠廠長的譚德本,帶領工人拆解被褥、收集破衣。“前線戰士不能光腳打仗”,急行軍的腳板磨破了他們的手掌,一個月趕制萬雙布鞋。
當戰士們腳蹬新鞋奔赴前線,這位鞋廠廠長又背起藥箱,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場救治傷員。
1955年,中南海懷仁堂。譚德本第一次穿上挺括的尉官禮服,人生首張照片定格了歷史瞬間:肩佩大尉軍銜,胸前三枚勛章熠熠生輝——三級八一勛章銘記長征路,三級獨立自由勛章鐫刻抗戰魂,二級解放勛章輝映新中國曙光。
當快門按下,他眼前閃過的卻是倒在草地里的戰友,血染陽明堡的連長,還有鞋廠油燈下女工們布滿血絲的眼睛。
1958年轉業寧夏,譚德本先后任醫院副院長、紀檢委副書記。離休后,他把軍裝當作最莊重的禮服。
社區書記高彩霞含淚回憶:“每次有人探望,他都早早起床,軍裝勛章穿戴整齊,向來訪者講述紅色故事。”
在他銀川家中,常有系紅領巾的孩子圍坐身旁。講至戰友陷落沼澤時,老人聲音哽咽;說到夜襲陽明堡,突然挺直佝僂的腰背。
2016年春,98歲的他重訪梁山戰場,站在獨山戰役紀念園,炮火青春恍如昨日。
“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輩流血犧牲換來的”,這句叮囑伴隨多少青少年成長。他帶兒孫重走長征路,教導他們“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重師長、幫助他人”。
當孫輩將大學錄取通知書捧到他面前,老紅軍撫摸通知書上國徽圖案,笑得像個打了勝仗的士兵。
2013年春,95歲的譚德本最后一次回到四川營山。雙親墓前,他栽下兩株青松完成祖母遺愿。
松針輕拂間,那個13歲離家的小紅軍、19歲炸機場的突擊隊員、朝鮮戰場運物資的保障專家、給小學生講故事的慈祥爺爺,在時光長河中疊合成同一個身影。
2022年5月,當哀悼的花海堆滿靈堂,人們發現他珍藏的衣柜里,1955年授銜軍裝依然筆挺如新。
紅星功勛榮譽章旁,有張泛黃字條:“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銀川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同志的誓言在挽聯間回響:“我們將沿著老一輩革命軍人的路,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
譚德本的小兒子譚新平曾回憶:“父親將這些勛章看得比生命還珍貴。”
當年那個偷戴父親勛章去照相的孩童,如今已是守護父親精神遺產的使者。
當銀川市民目送靈車緩緩駛過,他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百歲老人的離去,更是一部活著的歷史書永遠合上了封面。
從長征路上的草鞋到汶川地震的捐款收據,從夜襲陽明堡的彈痕到社區講臺上的麥克風,譚德本用104年光陰詮釋了何為“鐵骨擔道義,丹心照汗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