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每年暑假,校園里總有新的掌舵者接過接力棒。無論是本校提拔的“熟面孔”,還是外校調任的“空降兵”,新任校長都面臨著共同的命題:如何在陌生與熟悉之間找到平衡,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打開局面,在權力與責任之間站穩腳跟?這些實踐思考,或許能勾勒出一條從“新”到“信”的成長路徑。
No.1
初任第一步:
放下“官架”,讀懂學校的“前世今生”
張祖慶老師在《教育可以不同:讓教育多一種可能》一書中寫道:“校長要安安靜靜地把學校精神傳承好,讓老師們按著過去的方式往前走,悄無聲息地把你的一些想法融入其中,這便是校長的功德所在。
“校長不是來當‘官’的,而是來做‘服務者’的。”這是多位新任校長的共同感悟。剛上任時,全校師生都在觀望:你是剛愎自用的“馬謖”,還是虛懷若谷的“諸葛亮”?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甩手掌柜”,還是扎根一線的“實干家”?贏得信任的關鍵,不在于職位權威,而在于能否真正“走進”學校。
1.理“舊賬”:給學校做一次“全身體檢”
前任校長留下的“遺產”,可能是寶藏,也可能是隱患。一位校長用“魚骨圖”工具梳理學校現狀:師生構成、設施設備、政策環境、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拆解,才能看清學校的優勢與痛點。理“舊賬”不是否定過去,而是帶著敬畏心傳承。如果前任的做法合情合理,不必刻意標新立異;若明顯不合時宜,當改則改。學校最經不起折騰,今天一套理念,明天一套規矩,老師只會無所適從。
2.潤關系:從“記住名字”到“聽見心聲”
管理學的本質是關系學。上任前把領導班子、骨干教師的履歷做成卡片,熟記每個人的特長與性格,第一次見面就能叫出名字、說出特點,瞬間便可以拉近距離。更重要的是“俯身傾聽”。召開座談會、走進辦公室,聽老師們講學校的故事、工作的困惑、對未來的期待。“知屋漏者在宇下”,這些聲音里藏著學校發展的密碼。面對不同意見甚至沖突,需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一碗水端平。包容度,往往是新校長贏得尊重的第一塊敲門磚。
No.2
站穩腳跟:
用“行動”代替“口號”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誤區,在于把“燒火”當成目的。真正的變革,應像春雨般“潤物細無聲”,從師生最迫切的需求切入,用“小確幸”積累“大信任”。
1.抓關鍵:激活“20%核心力量”
一所學校的進步,往往由20%的關鍵人物帶動。他們可能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敢闖敢試的青年骨干,甚至是愛提意見的“刺頭”。新校長要做的,是發現并激活他們。給傳統骨干賦權,讓他們成為“改革尖兵”;給年輕教師搭臺,讓他們看到成長希望;給“意見派”機會,讓他們的建議轉化為改進方案。有校長用“變革微笑曲線”觀察團隊:先讓積極者看到成效,再通過他們的帶動,讓更多人“卷入”進來。畢竟,教育變革從來不是校長一個人的“戰斗”。
2.速贏項目:用“小改變”聚“大能量”
老師們最反感空談理想,卻會為實在的好處所打動。一位農村校長上任后,先改善了教師食堂的伙食,更換了老化的辦公桌椅。這些小事讓老師們感受到新校長懂我們的難處。另一所學校的校長則爭取到公益組織資源,為學生增設了研學課程,家長們贊不絕口。
“速贏”的關鍵,是對準師生的真實需求。可能是改善工作條件的生理需求,可能是獲得認可的尊重需求,也可能是專業成長的自我實現需求。當老師們看到好處,才會相信更好的未來。
3.順文化:讓學校“找到自己的句子”
學校的靈魂是文化,而文化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一位校長在整理校史時,發現一張80年前的照片,上面寫著“一學年以上不缺課者”。這個細節讓他深受觸動,隨后打造了“校史長廊”,讓塵封的傳統成為師生的精神紐帶。
文化傳承,要避免“另起爐灶”。如果前任校長留下的“讀書節”“科技周”深受師生喜愛,不妨繼續優化;若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已深入人心,就用新的實踐讓它“活”起來。正如《基業長青》中所說:“核心價值觀是北極星,指引著所有決策。”
No.3
角色重構:
從“管理者”到“服務者”的四重進階
優秀校長的成長,往往伴隨著角色的自覺重構。不是“當官”,而是做“接力棒”“火車頭”“助燃劑”“點燈人”。
1.做“接力棒”:讓學校發展“無縫銜接”
每一任校長都是跑者,重要的是把接力棒穩穩傳下去,有人夯實了硬件,有人培育了師資,有人打開了辦學視野。新校長的任務,不是否定他們,而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再往前邁一步。長期主義,是校長的必修課。課程建設、教師成長、文化塑造,都需要時間沉淀。若總想著干幾件看得見的大事,反而會動搖學校發展的根基。
2.做“火車頭”:用專業引領方向
校長的第一身份是教師,第一職責是懂教育。深入課堂、參與教研、聽課評課,這些一線工作不是負擔,而是校長把握教學方向的關鍵。堅持每周至少聽5節課,不進課堂,怎么知道老師的難處?不看學生,怎么談育人?專業引領,更體現在為學校找準定位。面對“雙減”“新課標”等政策調整,抓住契機推動課堂變革,從“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順應趨勢的變革,往往能事半功倍。
3.做“助燃劑”:讓教師“燃”起來
沒有教師的成長,就沒有學生的成長。農村學校的教師常因缺乏平臺而“躺平”,新校長的責任就是點燃那把自我成長的“火”。爭取培訓資源、搭建教研共同體、推廣經驗分享會,甚至用自己的成長經歷現身說法。正如李鎮西所言:“校長與教師的根本差異,在于教師為自己負責,校長為別人的成長服務。”當教師看到“專業成長有路徑、付出努力有回報”,學校的發展就有了內生動力。
4.做“點燈人”:守護教育的“微光”
“每一所學校都是一堆火,每一個老師都是一盞燈。”面對家庭復雜、基礎薄弱的學生,要堅持不放棄任何一個。課后輔導、心理疏導、爭取助學資源,用微小的行動溫暖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校長的“點燈”,不僅照亮學生,也照亮教師。有校長設立“月度人物”評選,讓默默付出的后勤職工、堅守講臺的老教師也能獲得掌聲。教育的溫度,就藏在這些被看見的細節里。
No.4
避坑指南:
新任校長最該警惕的“雷區”
1.忌“權力迷信”:放權比集權更重要
“校長不是‘救火隊長’,不必事事親力親為。”一位校長分享了“未畫完的句號”理論,“留個缺口,讓下屬去填滿它。”敢于放權,明確“誰主管、誰負責”,才能讓團隊各司其職、高效運轉。
2.忌“盲目創新”:守正才能出奇
一些新校長剛上任就推翻前任所有做法,結果導致人心惶惶。其實,改革的前提是認清什么不能變,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師生認可的傳統活動、經過實踐檢驗的好制度,都應得到尊重。創新,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優化,而非“全盤否定”。
3.忌“回避矛盾”:敢于挑擔,更要敢于批評
面對不良風氣、工作失誤,回避只會讓問題堆積。優秀校長的擔當,體現在有責任主動扛,有過錯敢承認。批評時對事不對人,處理時依法依規,才能讓人心服口服。繞開問題,其實是在給自己的路上埋地雷。
No.5
校長的修行,是成為更好的教育者
從“新任”到“信任”,考驗的不僅是管理能力,更是教育情懷。職務可以任命,但尊重只能贏得。放下“官架”,才能走進師生心里;守住“初心”,才能在傳承中創新;扛起“責任”,才能讓學校真正生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校長的成長亦是如此。或許不必追求“轟轟烈烈”,只需像一盞燈,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照亮學生的成長路,溫暖教師的心。這就是校長最珍貴的“成績單”。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