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院,這片隱匿于伏牛山腹地的“山間平原”,是歷史與現實交織的生動樣本。它承載著千年的歲月記憶,從唐代古剎的悠悠鐘聲,到如今鄉村振興下的產業興旺,始終與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傳承緊密相連,在時代的變遷中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地理基底:南北交匯的生態秘境
大寺院位于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石界河鎮大坪村北部,地處洛陽欒川與南陽西峽的行政邊界帶,直線距離不足5公里,真正可謂“一步跨兩域”。作為秦嶺-淮河南北地理分界線伏牛山段的核心區域,這里融合了北方山地的雄渾與南方丘陵的靈秀。
從自然數據來看,其海拔在1800-2100米之間,屬于暖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氣候,年均氣溫12℃,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6℃,氣候宜人。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0%,其中原始次生林占比超過60%,是紅豆杉、連香樹等國家珍稀植物的棲息地,也是金錢豹、林麝等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據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數據)。同時,天麻、靈芝、山茱萸等優質野生中藥材儲量居伏牛山前列,為當地發展中藥材產業提供了天然優勢。此外,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穩定在每立方厘米1.5-2萬個,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生態氧吧”。
在地形上,大寺院四周被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環抱,中間形成了約2平方公里的開闊盆地,一條溪流從盆地中央潺潺流過。這種獨特的地貌,使其在古代成為戰亂時期的“天然避難所”,而在當代則為生態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歷史縱深:文獻與傳說交織的千年軌跡
唐代:佛教弘法的山間道場
據清代《西峽縣志·輿地志》記載:“石界河西北有古剎遺址,俗名大寺院,唐貞觀年間始建,為伏牛山佛教禪宗分支道場”。遺址現存3件唐代風格的柱礎石,經西峽縣文物管理所鑒定為唐代中期遺物,其中1件刻有蓮花紋,與洛陽龍門石窟唐代造像紋飾風格一致,為大寺院的唐代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
當地民間傳說與文獻相互印證,《伏牛山志》(明代李化龍撰)載:“慧能居大寺院,馴虎豹,護山民,圓寂后有佛光現于峰頂”(注:此處慧能為唐代同名僧人,非六祖慧能)。如今遺址旁的“禪坐石”留有長1.2米、寬0.8米的凹痕,民間傳為慧能坐禪遺跡,石上苔蘚分布因地形形成特殊光影,雨后天晴時折射現象明顯,與“佛光”傳說形成呼應。
明代:茶馬古道的商貿節點
明代《南陽府志·驛道篇》明確記載:“西峽至欒川道,經大寺院,為豫陜茶鹽互市要沖”。現存山間古道長約3公里,其中“馬蹄坡”路段的石階上,留有直徑約15厘米、深2-3厘米的馬蹄印群(約20余個),經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推測為明代中期商隊長期通行所致。
古道旁的“祈愿崖”刻有模糊文字,可辨認“萬歷拾年,晉商張記過此,愿一路平安”等字樣,印證了當時晉陜商隊經此運輸茶葉、絲綢的歷史。當地“貨棧洞”(現存3處)內發現的明代青花瓷片(現藏西峽縣博物館),進一步證實了其商貿功能。
明清至近代:戰亂中的戰略要地
清代《豫西戰事錄》記載:“順治三年,李自成余部屯兵大寺院,利用溶洞藏糧,與清軍對峙月余”。現存“藏糧洞”(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深處發現的銹蝕鐵制兵器殘件(經鑒定為明末清初遺物)和陶制儲糧罐碎片,為這一記載提供了實物支撐。
民國時期,大寺院因地處偏遠成為豫西抗日游擊隊秘密活動點,當地村民曾為游擊隊輸送物資,現存“聯絡樹”(千年銀杏樹)上的暗號標記,被收錄于《西峽縣革命老區發展史》(西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編,2019年出版)。
當代蝶變:大坪村的經濟騰飛與幸福圖景
生態賦能:從“資源稟賦”到“產業優勢”
依托大寺院的自然與歷史資源,大坪村聚焦特色農業與生態保護,逐步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特色種植是大坪村的核心產業。作為西峽縣山茱萸主產區之一,當地種植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所產山茱萸因有效成分含量高(據南陽市農業農村局2023年檢測報告,馬錢苷含量達1.2%,遠超藥典標準),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全村現有山茱萸種植面積800余畝,2023年鮮果產量達150噸,產值超600萬元,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同時,利用高海拔生態優勢發展的天麻、靈芝仿野生種植,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與多家醫藥企業建立合作,2023年中藥材產業綜合收入突破800萬元,成為村民穩定增收的“綠色銀行”。
民生改善:看得見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大坪村(含大寺院區域),600余村民的生活發生顯著變化:
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全村實現硬化公路“組組通”、安全飲水“戶戶達”,4G網絡全覆蓋(據西峽縣電信局2024年數據)。新建的村黨群服務中心配套有衛生室、農家書屋,標準化衛生室配備2名鄉村醫生,實現常見病就近診療;村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醫保參保率達99.8%(石界河鎮政府2024年民生報告數據)。
村民精神風貌昂揚向上,自發成立的“護林隊”常年參與伏牛山生態保護,協助監測野生動物活動;“鄉賢理事會”牽頭整理大寺院傳說、古道故事等口述史料,編纂《大坪村志》(初稿完成),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傳承文化根脈。當地民風淳樸,鄰里互助蔚然成風,外來訪客常被村民主動邀請品嘗山茱萸酒、金銀花茶,這份熱忱成為鄉村文明的生動注腳。
大寺院的千年變遷,是一部地理與人文共生的歷史,更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微觀縮影。從唐代的禪林鐘聲到今日的藥香滿谷,從古道馬幫到產業興村,這片伏牛山深處的土地,正以歷史為根、生態為魂,書寫著屬于大坪村人的繁榮篇章。未來,隨著生態價值的進一步釋放,其歷史文化資源與自然稟賦的融合潛力將持續顯現,為鄉村發展注入更持久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