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習穿針引線。 幼兒園供圖
云南省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彝繡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彝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彝繡融入幼兒園課程,不僅可以豐富課程內容,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對于保護和傳承非遺具有深遠意義。本文以大班活動“好玩的彝繡”為例,分析彝繡在幼兒園課程中的融合策略。
環境潤童心,營造彝繡文化氛圍
我們在幼兒園內精心創設彝繡館,將其打造成可觸摸的文化寶庫。館內布置色彩鮮艷、紋樣精美的彝繡作品,既有火焰紋、羊角紋等寓意深遠的繡片,也有抱枕、桌布等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的家居用品,更有長袍、百褶裙、胸針等彝族傳統服飾與配飾。幼兒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時空,能直觀感受到彝繡的獨特魅力。
除了靜態陳列,我們還創新設計了互動墻面。“彝族生活場景”主題墻嵌入可拆卸的磁吸繡布組件,幼兒可以自由拼貼紋樣,化身小小設計師。在“我的彝繡故事”涂鴉區,幼兒可以用畫筆描繪對繡品的奇思妙想,讓藝術想象自由馳騁。
與此同時,我們創設了“小繡娘工坊”彝繡活動區,木質繡繃、繡布、繡線、繡針等工具一應俱全,為幼兒營造出自由寬松的實踐空間。在這里,幼兒可以隨心取用材料,在一針一線的探索中,開啟彝繡文化的奇妙之旅。精心打造的環境,成功創設了濃厚的彝繡文化氛圍,為幼兒后續深入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
多感官體驗,鼓勵幼兒自我表達
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直觀、具象的方式感知世界。我們深度挖掘多感官體驗的教育價值,讓彝繡文化“活”起來。
在環境創設上,我們將色彩斑斕、圖案各異的彝繡作品巧妙布置在活動室墻壁、走廊等幼兒視線常及之處,讓文化符號融入日常。班級標識采用刺繡姓名貼,區角規則牌以挑花繡裝飾邊框,實現彝繡元素的常態化滲透。幼兒通過看、摸、穿、戴、玩等多元方式,觸摸繡品的細膩質感,感受指尖流淌的文化溫度。
刺繡環節采用分層遞進的教學策略。初級階段,以感知體驗為核心,通過觸摸繡布猜材質、穿針引線、認識繡布經緯線等活動,鍛煉幼兒手部精細動作。教師還創編“前一步,后一步,繡出小花不迷路”等趣味童謠,輔助幼兒記憶“壓針繡”技巧。中級階段,我們開展“紋樣設計師”活動,引導幼兒用貼紙、印章組合幾何圖案,理解彝繡構圖規律,運用挑花繡等基礎針法完成圖案填充,并融入色彩搭配知識。高級階段則升級為“合作繡”,幼兒分組圍繞彝族傳統紋樣進行創意組合,在分工協作中學習針法銜接,共同完成主題繡品,用針線表達獨特想象。
此外,我們引入AR(增強現實)技術為彝繡體驗注入新活力。掃描繡品圖案,即刻呈現生動的動畫或非遺傳承人講述紋樣寓意的短視頻,如“蝴蝶媽媽”的傳說,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互動體驗,加深幼兒對文化內涵的理解。
在多感官體驗的深度浸潤下,幼兒對彝繡的熱情持續升溫,他們主動分享感受、積極提問探索,充分彰顯了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
多元立體評價,爭做“小小傳承人”
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我們構建了層次分明、多元立體的評價體系,推動彝繡實踐不斷優化。
我們設置“成長軌跡墻”,分階段展示幼兒作品,體現從亂線涂鴉到精美紋樣的作品發展歷程,并配以教師細致的觀察記錄,讓學習軌跡清晰可見。我們還舉辦了“彝繡奇妙夜”主題互動展覽會,幼兒化身小小講解員,家長通過掃碼收聽創作故事音頻,讓評價更具互動性和趣味性。
我們加強社區聯動,將幼兒繡品裝裱成“移動畫廊”,在社區文化中心巡展;聯合非遺工坊開展“親子繡品義賣”,所得捐贈用于彝繡傳承項目;通過幼兒園微信公眾號“彝繡小傳人”專欄,發布刺繡過程短視頻、幼兒采訪語錄,擴大非遺教育影響力。
為增強幼兒的榮譽感與使命感,我們設計獨具特色的非遺認證儀式,由非遺傳承人親自頒發“銅針級”“銀針級”“金針級”小小傳承人等級證書。同時,推行文化傳承接力計劃,大班幼兒畢業前錄制教學視頻,將基礎針法傳授給弟弟妹妹,存入“幼兒園非遺檔案庫”,讓傳承的火種生生不息。
(作者系云南省楚雄州祿豐市第一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0日 第02版
作者:楊紅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