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建設中,有這樣一群“土師傅”:他們有的手握瓦刀、卷尺,以代代相傳的經驗建造農房院落;有的從事手工陶瓷燒造行業幾十年,專注于陶瓷手工成型技術的提升……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鄉村工匠。
所謂鄉村工匠,主要是指縣域內從事傳統工藝和鄉村手工業,能夠扎根農村,傳承發展傳統技藝、轉化應用傳統技藝,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的技能人才。長期一線施工作業、堅守傳統技藝的經驗,使他們在實操方面成為行家里手,在盤活鄉土文化資源、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不過,這些“土師傅”要想成為“巧工匠”,還面臨一些困難。比如,老師傅難以搞懂新工藝,新徒弟難以學會老技藝;工匠技藝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較為粗放,缺乏系統培訓;鄉村工匠從業人數總量偏少、年齡結構失衡、高端人才占比不高。因此,要多措并舉,充分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工匠力量。
政府搭臺子,不斷完善支持政策,為推動鄉村工匠高質量發展鋪路子。各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健全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鄉村工匠人才隊伍素質整體提升,為其工作生活提供良好保障。自2023年起,農業農村部會同教育部等部門完成首批鄉村工匠名師、大師評選認定工作,印發《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23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鄉村建設工匠培訓和管理的指導意見》。這些政策措施極大地推動了鄉村工匠的培育進度,帶動了鄉村全面振興的步伐。
扎實開展鄉村工匠培訓,著力提升隊伍素質和能力。要采取理論學習與實踐調研相結合的方式,提高鄉村工匠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例如,大連住建部門搭建系統化培訓平臺,開展專業技術培訓,邀請專家授課,組織“土師傅”學習建筑規范、抗震技術、綠色建材應用等知識,為鄉村工匠組織技能培訓、給予專業指導等。同時,要堅持培育服務和規范管理相結合,完善鄉村工匠的管理、監督機制,對鄉村工匠名師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等情況定期評估,對其進行嚴格準入和退出管理。
不斷增強鄉村工匠榮譽感、成就感、獲得感。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宣傳鄉村工匠先進典型和優秀工程案例,弘揚工匠精神,營造尊重工匠、尊重勞動的良好社會氛圍,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動力。
此外,打鐵還需自身硬。廣大鄉村工匠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看家本領,優化知識結構體系,在廣闊鄉村施展才華、大顯身手,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溫濟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