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科技創新人才?”
20年來,相關討論甚多,尚未達成共識。有人說,因為現在的學校太強調“死記硬背”,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但也有人說,正因“死記硬背”不夠,孩子基礎差,限制了他們的創造力……
孰是孰非,暫時難有答案,但對立兩方頭腦中的知識模型相同,都將教育過程想象為建造金字塔——只有把基礎打牢,才能確保未來的高度,因而都期待孩子能擁有更長的底邊,只在“什么是更長”上,略有分歧。一方家長聚焦于“有用的知識”,許多初中生的英語已達四級水準;另一方家長聚焦于才藝,擁有高級舞蹈證、鋼琴證等的初中生并不罕見。
其實,兩方殊途同歸,都是在操控孩子的人生,讓他們從小參與嚴酷競爭,最終接受并習慣于“生命之卷”。孩子們身在其中,無處可逃。但讀這三本書,也許對他們有用,即:《唐詩不用背》《宋詞不用背》《論語不用背》。
書中呈現的不是硬核知識、路線圖、速記表,而是“東拉西扯”:談李煜的《相見歡》,附了“李煜之死”的貼士;言喪家之狗,附以“三歲看八十”的典故;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加入“風雅興寄”“漢魏風骨”等文學常識的介紹……
這種“拉扯”是有價值的。美國學者丹尼爾·T.威林厄姆在《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中指出:人類大腦不喜歡思考,很多時候它是在搜尋和調用記憶——當一個人進入“思考狀態”中,其實常常是在回憶。一個人調用記憶靈活且快速,我們便認為他“有創造力”“異常聰明”。
《唐詩不用背》《宋詞不用背》《論語不用背》,文小通 編著 ,中采繪畫 繪,光明日報出版社2025年出版
然而,人類無法像裝箱子那樣,把記憶碼放得整整齊齊、編目清晰。人類的記憶多是隨機的,隨著記憶量增加,搜索會變得越來越難。這就是為什么成年人往往不如孩子“腦子快”,因為后者腦庫中的信息量相對少,更便于檢索。
傳統教育者認為,趁孩子年紀還小、腦子好使時,強制“死記硬背”,有利于他們的長期發展。在部分個案中,這或許有效,但對更多的個案來說,效果堪疑,且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人類的記憶是有限的,不能無限擴容,輸入信息過多,必然要付出巨大代價。
美國學者曾進行過相關的心理實驗:學會一個新概念,是直接灌輸給學生好,還是給出背景條件,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好?從實驗結果看,后者數據明顯好于前者。面對新概念,學生們不斷提問,不斷被告知答錯了,激起他們探索下去的欲望,最終100%的受試者找到了正確結果。
該實驗的啟示在于:學習過程應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我們都是通過試錯,最終掌握了真正的知識。環境中的信息越豐富,人就越能找到規律,也就越可能堅持下去——加上“李煜之死”的信息,也許與《相見歡》有關,也許無關,但小讀者會更有意愿去探尋二者之間的關系。
換言之,人類的知識形態是菱形的——總是從一個點出發,走到一定階段,遭遇無法克服的困難,只好回到原點重新走,經過許多次試錯后,終于豁然開朗。乍一看,我們在菱形中跑了太多冤枉路,效率太低,但事實上,剖開菱形,就會發現它是兩個三角形,而下面的三角形構成了深厚的基礎,比傳統的金字塔形更穩定、更合理。
所以說,真正的打基礎從來沒有方向,只有海量的試錯,能持續保持好奇心與向前動力的,就是人才。而培養人才,也就是給他們更多選擇空間,撫慰他們的每次失誤,鼓勵他們繼續上路,而不是逼他們牢記什么是對的。正如商業巨子喬布斯所說:“保持饑餓,保持愚蠢。”免于挫折不需要才華,堅持不懈才需要。
常有人問:什么書更適合孩子閱讀?顯然,有知識、有深度、能教訓孩子的書不一定適合,而那些讓孩子看到世界原本的豐富性、呈現出更多可能、幫助孩子在其中玩起來的,就是適合孩子們的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